国务院要求年底前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
据悉,临时救助是国家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的应急性、过渡性的救助,救助对象包括家庭对象和个人对象。该制度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临时救助资金须列入财政预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具体的临时救助对象认定办法,规定意外事件、突发重大疾病、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以及其他特殊困难的类型和范围。临时救助标准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临时救助制度规定,凡认为符合救助条件的城乡居民家庭或个人均可以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临时救助申请。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要及时核实辖区居民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帮助有困难的家庭或个人提出救助申请。公安、城管等部门在执法中发现身处困境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及失去主动求助能力的危重病人等,应主动采取必要措施,帮助其脱离困境。
对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临时救助方式包括:发放临时救助金,必要时可直接发放现金;发放实物,根据临时救助标准和救助对象基本生活需要,可采取发放衣物、食品、饮用水,提供临时住所等方式予以救助;提供转介服务,对给予临时救助金、实物救助后,仍不能解决临时救助对象困难的,可分情况提供转介服务。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或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条件的,要协助其申请;对需要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通过慈善项目、发动社会募捐、提供专业服务、志愿服务等形式给予帮扶的,要及时转介。
延伸阅读
我国构建“8+1”社会救助体系
在10月27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说,虽然最低生活保障及医疗、教育等救助制度的全面建立和实施,为城乡困难群众提供了多层次、多方面的基本生活保障,但这些救助制度难以解决群众遇到的突发性、急难性、临时性的基本生活困难。另外,非本地户籍居民出现临时生活困难时,还得不到及时救助。为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民政部从2007年开始在一些地方开展了临时救助制度试点,此次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旨在从中央层面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和规范管理,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制度。
窦玉沛介绍,临时救助制度从填补现行社会救助制度空白出发,覆盖其他救助制度不能覆盖的地方,或者是其他救助制度救助后仍然还存在困难的,从而起到进一步再保底、再兜底的作用。其目标是要解决急难型贫困、支出型贫困,以及流动人口遇到的突发性、临时性、紧迫性基本生活困难问题,使遭遇不测者得周急之助,因病因灾者去生存之虞,创新创业者无后顾之忧。
对于临时救助与医疗救助等其他救助制度的关系,窦玉沛说,这一制度的临时救助和低保、受灾人员救助等制度都是基本生活救助,而医疗、教育、就业等制度是专项救助。这些救助制度一起构成了我国社会救助的完整体系,即俗称的“8+1”。其中,“8”是指最低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灾害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制度,“1”则为社会力量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