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信:救了被困驴友后,还得立法约束他
6名重庆驴友在贵州道真县密林中迷路被困,当地警民经过21小时的搜救,成功带出被困驴友。据称,这些驴友当时曾凭借卫星地图,进入了这片密林。3年来,当地警民已在该区域7次搜救迷路旅客,最多的一次被困人员多达10多人。(贵阳晚报 8月7日)
驴友被困,警民搜救,这已不是新闻,此类事件频发,仅道真县密林,3年就搜救7次。驴友喜欢探险,却罔顾“驴行”对身体和心理素质要求极高,而且需要专业的运动装备,例如指南针、望远镜、激光灯,否则容易被困深山密林。重庆驴友不了解这片森林,只靠一张网上搜索的卫星地图进山,追求刺激,过分自信,所以被困。
每一次搜救都会被社会关注,除了对生命的重视之外,救援花费的社会资源之高,也叫人心疼。谁来承担搜救驴友的花费,我国目前还没有明确规定,一般来说由政府搜救部门埋单,对被困者只是批评教育了事。此前,也有商业保险公司专门开发户外险,但只有专业户外俱乐部才能购买。可是,被困驴友频繁耗费社会资源总得有一个更清晰的说法,故此有学者建议,谁为搜救埋单,要看驴友是否违反了规定令自己身处险境,不是,由公共资源埋单,是,由驴友自己埋单。
拯救驴友,耗费资源,纠结的根源在于,针对户外运动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迄今为止,我国只有《国内登山管理规定》一部部门规定,对大部分山脉森林没有做出详细规定,只是放任自流。与此相对,我国从事户外运动的人群越来越多,驴友被困已成为见怪不怪的常态了。驴友经验不足,应急救援缺失,所以隔三差五就有人被困。
其实,地方政府可以先通过地方法规,对本地区的户外活动进行规范。例如,驴友必须经专业培训才能探险,探险时必须购买保险和缴纳相关费用,所到之处必须有专业的风险评估措施,也必须有专业的监控和救援“大本营”,就像攀登珠峰那样。如此一来,可以提高驴友的门槛,让每个户外探险的人,都力所能及,能照顾好自己,也照顾好他人,这样就能减少被困等“驴行”风险,降低社会资源的无谓消耗。
故此,面对被困驴友,既要积极拯救,更要立法规范,这样才能让户外探险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