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着力打造华北生态隆起带 平原现绿洲
河北省衡水市宣传部4日透露,该市着力打造华北地区生态隆起带,全市造林455.6万亩,提前一年完成了“一人一亩林”的目标,在平原地区现绿洲。
盛夏时节,沿大广高速行至河北衡水市境内,路旁新植的树林绵延不绝、生机盎然。不止大广高速,还有石黄、衡德高速、106、307国道等共17条省级以上主干道路,都实现了单侧最低100米,多到200米的绿化宽度,比省级标准提高70米以上,总里程近800公里。而这只是衡水市通过造林绿化放大生态优势,着力打造华北地区生态隆起带的一个缩影。
衡水市全境处于平原地带,并没有植树造林的资源禀赋,但该市决策者认为,面对当前大气污染和地下水超采严重的严峻形势,通过植树造林,构建具有净化能力的森林生态体系,是关系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人类能否生存的大事,是一项不能不抓、必须抓好的事情。基于此,衡水市提出了“绿色崛起、生态振兴”的发展战略,在全市吹响了到“十二五”末实现“一人一亩林”的绿化号角。
为顺利推进造林绿化,衡水市委、市政府把这项工作与重点项目拉练、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年度考核直接挂钩,主要领导带队逐县拉练,实地检查督导。在领导层面高位推进的同时,重点围绕市场化做文章,依靠创新造林机制,优化造林模式,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为解决造林绿化中土地落实、经营管理、资金筹集的难题,衡水市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按照土地集体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的原则,通过土地入股、承包租赁、互调互换、机动地补偿等多种流转形式,2013年以来,全市集中落实绿化用地20余万亩,为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造林打下基础;该市着力培育林业新型经营主体。打破零散种植、分户经营的传统模式,积极培育林业大户、家庭林场、林业合作社、林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规模造林。今春,全市90%以上造林由新型经营主体实施;他们还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以政府小投入带动社会大资本。2012年和2013年,市财政分别划拨2100万元、2500万元专项资金对通道绿化和林业园区建设进行补贴。今年,市财政预算安排2500万元用于造林绿化,各县级财政安排造林资金共计1.1亿元,吸引和撬动社会资金近10个亿。
为提升植树造林规模化程度,改善树种多样化,提高林地综合效益,衡水市对16种营造林模式进行优化、改进,优选大户承包、合作经营、企业投资、集中反租、机构管理等5类造林模式作为主推方向。
近日,记者在枣强县东张邢村看到,3000多亩密植梨园里,今年新栽植的梨树枝繁叶茂、长势喜人。这是河北果乐果品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兴建的林业园区。据市林业局造林科科长刘青民介绍,在政策激励下,像这样投资林业建设的企业纷纷涌现,枣强县吉祥现代农业经济开发有限公司在规划建设了面积超1万亩的海棠观光园,衡水格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衡水贵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也分别建设了规模较大的林业园区,据统计,仅去冬今春两季,衡水市就建成千亩以上林业园区75个,总面积11.3万亩。
在全市主干道路两侧绿化百米拓宽过程中,由于绿化路线长,用地涉及到的农户较多,该市就采用推广了集中反租的形式。由政府集中反租农民土地,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拍卖。深州市政府在高古庄镇集中反租绿化用地3000余亩,统一栽植速生杨树、柳树,再通过竞标拍卖的形式分片承包。
衡水湖是衡水生态优势所在,湖区总面积187.87平方公里,由于水面开阔,水质良好,被誉为华北之肺。为扩大衡水湖生态优势,打造以湖为中心的生态隆起带,衡水市一方面采用政府运作、机构管理的造林模式,建设了衡水湖万亩森林公园、马拉松广场、湿地公园等超千亩主题公园,使湖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3%;一方面树立大环湖理念,运用多种造林模式,在衡水湖周边的滨湖新区、桃城区、冀州市、枣强县、武邑县、深州市六个县市区规划建设环湖绿化带,围绕森林公园、生态休闲林、水源涵养林、观光采摘林等,重点建设6至10个万亩以上生态片林。
近几年来,衡水市年均造林20余万亩,是省下达年度任务的222.2%。截至2013年底,森林覆盖率达到27.8%。其中,五级公路、主干河渠绿化率超过95%,沙荒地绿化率接近100%,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2%以上,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6%。基本形成了城镇、乡村绿化为基点,道路、河渠、农田林网为主脉,衡水湖区域绿化、林业园区建设为主体,点、线、面相结合的较为完备的平原森林生态体系。2014年春季完成造林绿化19.6万亩,是省下达年度任务的217.8%,单季造林再创新高。
截至目前,全市造林455.6万亩,提前一年完成了“一人一亩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