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行唐《崔氏家训》传承百年树良好家风(图)
图为崔建强收藏的于道光年间抄写的《崔氏家训》。记者 赵元君 摄
《崔氏家训》代代相传
4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了 河北 行唐县庄头村, 61岁的村民崔世勇的老屋里收拾得干净整洁,在中堂上,一幅精心装裱的巨大家训很是显眼。“我们村的崔氏一族,家家户户都挂着家训,对我们来说,这就是家里最珍贵的宝物!”崔世勇告诉记者,这部家训虽然已经传承了200多年,但其中包含的道理却仍然在指引着他们。
比如在《崔氏家训》中,头一句就是“爱国守法,为官必廉”,崔家作为当地 历史 上的名门望族,历代为官出仕者甚多,即使近年,也出过许多县处级以上的干部。这些人在外口碑都很好,最大的特点就是谦和、规矩、正派,没有违法乱纪的,这与他们良好的家风家训不无关系。虽然这部《崔氏家训》全文仅有144个字,但内容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 教育 、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其中的道理发人深省。
崔建强是崔氏一族如今能重拾家训的“功臣”,不久前,他刚刚为村里的小伙儿崔海潮录制了婚礼的 视频 。在这段视频中,敲锣打鼓迎亲送亲自是热闹非凡,但在按规矩拜了家长祖先之后,崔海潮和妻子一起背诵起了《崔氏家训》:“爱国守法,为官必廉;聚财万千,济贫更贤……”
这样的场景,是庄头村崔氏族人举办婚礼时必经的环节。婚礼最后,还要由长辈向二位新人赠送一幅裱好的家训张挂在新房之中,标志着新人从此将开枝散叶。庄头村崔氏“背家训”和“赠家训”的风俗,被崔氏族人称为“成人礼”和“传家训”,每一对新人都要熟记家训,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将之作为修身、立业之本。
良好家风得益于家训的教诲
在崔建强的办公室中,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幅抄自清代道光年间的家训,这也是崔氏一族现存世最早的家训,正是因为他发现了这幅家训,才使得曾一度埋没的《崔氏家训》能重新在崔氏一族中普及开来,乃至牙牙学语的幼童也能熟练背诵。在他看来,这幅家训是无价之宝,正是得益于家训的教诲,崔氏一族才能兴盛至今,并形成独特良好的家风!
崔建强说,家训中有教导为人处世的道理,即使放在当前的时代也仍然适用。家训里讲到:“ 读书 有益;修身志远。”崔家历代注重教育,再穷也要读书。据当地史料记载,庄头村在清代就有“文化村”的美誉,出过多名文举、武举,有秀才功名者更是不胜枚举。
而到了今天,崔氏一族仍然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庭更是堪称书香门第。比如村民崔宾志的父亲退休前就曾担任中学校长,他的两个儿女,一个是大专生,一个读硕士。“我们崔家人在外工作的都是考上了大学,哪怕念个大专也一定要念书。基本上家家都出过大学生。”崔建强自豪地说。
几经沉浮,《崔氏家训》焕发新的生命
崔建强还告诉记者,虽然如今《崔氏家训》悬挂在每一户崔氏族人的家中,但是在历史上家训却几经沉浮,甚至一度面临着被埋没的危险,如今家训能焕发新的生命,这背后还隐藏着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辛亥革命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家训成了崔氏家族残存的记忆,只能从一些老人的口中听到只言片语,但再也没有公开成册的机会。
崔建强的爷爷崔志尧是行唐革命史上的先驱人物,1933年曾参与领导了轰动一时的“五县联合暴动”,在叛徒告密遭遇失败后,崔志尧在组织的安排下秘密转移,从此再无音讯,只留下怀有身孕的妻子付三妮。出于对丈夫的怀念,付三妮一直妥善保管着丈夫留下的书籍,直到去世。
奶奶去世后,崔建强走遍大江南北寻找爷爷,最终在江西高安县团山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找到了崔志尧的遗骨。在此期间,崔建强翻阅奶奶留下的遗物时,在一本清末国文识字教材中,发现了一份清庚寅年(道光十年)抄写的《崔氏家训》。
在为爷爷和奶奶实现合葬后,崔建强意识到了这份家训的重要性,他开始联络族人走访调查家族的谱系历史,并下功夫整理被埋没的崔氏文化。在他的努力下,家训再次在崔氏一族中普及开来,甚至一些迁居在外的族人也专门将家训请回家中。如今,在崔氏一族中,家训再次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之中,每一位崔氏族人都会以失而复得的家训为宝,汲取其中的智慧,将其作为修身、齐家、立世之本。
崔建强说,《崔氏家训》对于崔氏族人来说,是先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能增强宗亲血肉亲情的凝聚力,教诲族人正确前行。他希望在家训的熏陶下,崔氏一族的良好家风能继续传承下去。除此之外,他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读到这份家训,让其中的道理发扬光大。
一部传承200多年的家训,谱就了一个家族以孝悌传世的佳话。在行唐县庄头村,1500多名崔姓族人,恪守着代代相传的《崔氏家训》,他们以家训为宝,作为修身、齐家、立世之本,形成了远近闻名的良好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