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行唐县爱心代养让五保老人感受家的温暖
“从三顿饭有一顿没一顿,到饺子、红烧肉端上桌,真是没想到,这么大岁数了还能享清福!”谈起爱心代养,河北省行唐县南桥镇70多岁的五保老人白福元乐得合不拢嘴。
行唐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现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1187名,半数以上生活在交通不便、山高坡陡的村落,加之县财政困难,投入敬老院的运行资金较少,致使集中供养率偏低。为让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得到较好的照顾,2010年,该县探索实施五保对象爱心代养制度。五保对象在具有代养能力、富有爱心的亲戚、党员干部及社会人士中寻找爱心代养人,爱心代养人履行为五保对象提供吃、穿、住、医、葬方面照顾的责任,并根据协议在五保对象百年后获得五保对象的个人财产。乡镇政府等对协议履行情况进行监督。
如今,该县593名分散供养五保对象全部在爱心代养人的关怀下,重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五保爱心代养弘扬孝道文化
因冷空气来袭,刚进入11月,行唐县的气温就降至5摄氏度以下。室外寒风袭面,但82岁的五保老人宇文增来的屋子里炉火正旺,暖意融融。老人原来的住房年久失修,实行爱心代养制后,他的侄子宇文三江作为爱心代养人,首先做的就是把老人的房屋进行了翻修。“三江把我照顾得好着哩,这屋里的火就是他早上来烧的。”老人开心地说。
南张吾村有5户签订代养协议的五保老人,77岁的刘米贵和74岁的刘陶气两兄弟便是其中一户,表侄女范小香是他们的爱心代养人。虽然没有住在同一个村,但并不妨碍他们隔三差五地过来照顾老人。“我们照顾他们都5年了,去年给他们办低保时,村干部说有爱心代养人这么个事儿,我们就签约了。”范小香说。“他们好!”刘陶气忍不住也表扬起了自己的爱心代养人,“前年我阑尾炎和痔疮住院,多亏他们给我接屎接尿,照顾得好好的!”根据协议,老人百年后,范小香可以得到老人的个人财产。“你看他们有什么?就两间破房子和3亩地。我们什么也不图,就是看他们太可怜了。”范小香说。
“爱心代养是在全县‘弘扬传统美德、打造孝义之县’的大背景下延伸出来的。这既实现了政府救济行为和群众自愿帮扶行为的有效衔接,又符合我们这里的农村实际。爱心代养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孝道文化。”行唐县民政局局长杨永志说。
四方协议规范代养关系
“谁是谁的代养人不是光说说这么简单,都有正式协议。”县民政局副局长张爱国介绍,“以前,对五保老人的日常照顾一般也是由其亲友承担,但因为权责关系不明确,照顾是否尽心缺乏约束,老人去世后还经常发生争遗产现象。现在,由爱心代养人与五保对象、村委会、乡镇政府签订全县统一制式的四方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确保五保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五保老人可以找自己满意的代养人,也可以委托村委会安排合适的代养人。找到代养人后,五保老人需要自愿主动提出代养申请,并签订四方协议。根据协议,各乡镇政府在及时、按标准发放五保供养保障金的基础上,负责督促并配合村委会协调爱心代养人对五保老人的日常照顾和善后工作。五保老人的个人财产以及责任田,由四方共同清点并登记造册。五保老人百年后,财产归代养人所有,责任田归代养人使用。若在代养期间双方终止协议,老人的个人财产及责任田仍归老人所有和支配,民政部门会同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再为其寻找新的代养人。
县民政局低保科科长陈春明说:“爱心代养给农村传统道德提供了法律保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这一形式也实现了小财政解决大民生,用有限的资金让五保老人得以颐养天年。”
三种方式监督保障代养效果
“监督保障代养效果很重要,民政部门是五保老人最终责任人,更要随时掌握了解代养效果,让四方协议得到认真严格地执行。”陈春明说,“乡镇民政办工作人员会不定期到五保老人家中走访,观察老人的身体状况及精神状态。每位老人的情况都建有档案,像老人过生日之类的事项,我们会提醒代养人以防他们忘记。每位五保老人还有一张便民联系卡,上面有监督电话,可以随时向民政办工作人员反映代养情况。”
村委会作为四方协议的一方,也有检查督促的责任。一般情况,村干部对五保对象的生活状况更为了解。代养人照顾老人是否尽心,村干部心里最有数,他们对代养人的约束也最为直接。
第三种监督方式是依靠各村的民生联络站。各站联络员与乡镇民政所建有热线联系,五保老人被照顾得怎么样,联络员基本能及时、真实地反映上来。
“随着五保老人爱心代养工作的深入,我们一直在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对四方协议内容进行完善,力求为五保老人的晚年生活提供最可靠坚实的保障。”杨永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