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版行动计划如何对接《中国制造2025》

19.01.2016  12:06

自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以来,各地陆续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地方版行动计划,初步勾画了本地制造业发展的蓝图。据《中国电子报》记者梳理,已有北京、河北、安徽、甘肃、四川、湖北、福建、广东、南京、常州、大连等约20多个省市出台制造业强省(市)战略,依照资源禀赋和制造业发展基础找准切入点。

点对点”对接

推进制造强省建设

各省市出台的行动计划围绕4大板块提出9项重点任务,与《中国制造2025》规划几乎“点对点”对接。

中国制造2025》统筹考虑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旨在解决制造业自身瓶颈、关键共性问题,围绕创新能力、质量效益、绿色制造、结构优化4大板块提出9项重点任务。目前各省市出台的行动计划针对这4个板块,与《中国制造2025》规划几乎“点对点”对接。

出台地方版行动计划的省市都明确将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作为发展目标。《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已经公布行动计划的省市,都将制造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列入发展目标中。福建、湖北、甘肃提出到2020年将基本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到2025年,显著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北京提出到2020年,制造业创新发展能力将大幅提升,安徽提出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

在提升质量、打造品牌上,各省市亦不含糊。高质量是制造业强大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随着现在资源和劳动力的成本都接近于极限,再加上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中国制造形象不佳。实现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又一个重要目标。据了解,四川将推出产品强质工程,到2025年,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85.5;安徽将推进“名牌名品名家”计划,全面提升安徽制造水平;北京将聚焦发展5类产品,全力打造“北京创造”品牌;江苏推出质量品牌建设工程,积极创建全国质量标杆。

多数省市量化绿色发展指标。河北、安徽、甘肃等地都制定了绿色发展“评价体系”,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数值,包括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都提出了具体数值,并将在2020年和2025年两个时间节点进行评价(皆与2015年相比),让绿色发展可感可知。在具体目标上,安徽计划在2025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8%,在已公布的省市计划中设定的数值较高;甘肃计划在2025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和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皆比2015年下降10%。

对于结构优化,各省市都有新布局。湖北谋划湖北长江经济带、汉江经济带产业整体规划,加快构建“中三角”产业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新体系。甘肃则努力构建新的产业发展体系,建设面向丝绸之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现代服务型制造业基地,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广东将培育制造业跨国企业,支持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结伴出海”建设境外工业园区,鼓励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多种形式利用海外创新资源,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形成一批在部分先进技术领域具有较强国际话语权的本土制造业跨国企业。

立足当地资源禀赋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在产业发展规划上,除了十大重点领域外,各地充分释放已有的独特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对于制造业的定位布局,发达省市、沿海省市、中西部省市都有不同的构想。据悉,河北将立足京津冀制造业布局调整和产业链条重构,建立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的产业发展新生态,在做大制造业规模、保持制造业中高速增长的同时,积极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提高中高端制造业比重和水平,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地参与国内区域和产业分工体系。中西部地区如甘肃、四川则意在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的同时,在一些优势产业上进行突破。对甘肃而言,除了打通区域间资源、要素流动渠道,积极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还将围绕提升“五大传统产业集群”和打造“五大新兴产业集群”,聚焦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明确发展重点和突破方向,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潜力产业快速发展。

在产业发展规划上,除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十大重点领域外,各地还充分释放已有的独特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如湖北计划重点发展北斗芯片、高端接收机及终端产品和北斗CORS基站3个领域,推动北斗产业跨越式发展,形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北斗卫星导航产业集群,到2025年,将产业规模提升至2000亿元。安徽则增加了智能家电产业,将围绕家电智能化方向,提升冰箱、空调、洗衣机、彩电产品智能水平,大力发展厨房电器、卫浴电器、空气净化器、制氧机等健康环保小家电,积极发展智能家居,构建智能生活平台。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各地方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景象。北京定位于打造成高精尖产业、依靠技术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地;广东、福建等省则通过“机器换人”的方式,大力促进高端装备的生产和应用,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品牌。福建明确提出实施“机器换工”专项行动,推动重点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实现“机器换工”,加快工业机器人在各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到2020年,累计实施“机器换工”10000台(套)以上,到2025年,数控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大中型企业得到普遍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