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印•寻访]柯棣华:谱写中印人民友谊的赞歌

16.07.2015  11:13

血印》大型专题报道之二十八

 

 

柯棣华纪念馆。长城网 吕晓红 摄

唐县军城南关的晋察冀烈士陵园内的柯棣华墓。张明皓 摄

  长城网7月15日讯(记者 吕晓红 王培炎 见习记者 张明皓)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他是印度人,却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柯棣华毅然来到八路军中,把壮丽年华乃至生命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日前,血印”——河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长城网特别报道组来到保定唐县,缅怀为中国抗日战争献出宝贵生命的印度援华医生。

  “1940年,柯棣华到达河北唐县,应聂荣臻司令员的邀请,参加白求恩墓落成典礼,并代表印度援华医疗队献了花圈。”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馆长陈玉恩介绍,柯棣华深为白求恩崇高的精神所鼓舞,他站在白求恩墓前庄严宣誓:“我要像你一样生活。”

  在艰苦的岁月里,柯棣华和大家一起同甘苦、共患难。陈玉恩说,柯棣华来到晋察冀边区以后,担任了白求恩学校外科教员和白求恩医院第一任院长。为了方便讲课和询问伤员病情,他刻苦学习中文。“他一字一句地学,前面写上中文,中间写上英文,最后写上翻译,经过努力,很快就能用中文讲课和询问病情,还能用中文写笔记。”

  1940年9月,百团大战打响后,柯棣华以白求恩为榜样,带领医疗队到前线去救治伤员。当时,柯棣华的绦虫病已发现,并不时发作,身体很虚弱,但他仍然坚持到前线去。柯棣华在前线工作了13天,共接收伤员800多名,为其中585人做了手术。战斗激烈时,曾连续工作3天3夜。聂司令员也一再劝他易地治疗。然而,此时的柯棣华早已将自己和中国抗日军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说:“战争环境越来越艰苦,伤病员越来越多。每当我看到英勇作战、不断流血牺牲的八路军战士,就觉得我这点儿病算不了什么,我一分钟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战斗岗位。”

  1942年12月9日,柯棣华不幸病逝于河北省唐县葛公村,年仅32岁,被边区军民誉为“第二个白求恩”。“为了纪念他,我抗日军民将柯棣华的灵柩安葬在唐县军城南关的晋察冀烈士陵园内,新中国成立后,柯棣华的墓被迁入华北军区烈士陵园。1976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建立了柯棣华纪念馆。”陈玉恩说。

  柯棣华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的英名将永存于中、印两大民族之间,他的精神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国人民心中,将中国和印度两个世界最大的文明古国紧密连结在一起,促进着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谱写着中、印两国人民友谊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