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明:抗旱井缺水缘于权力“揩油”
深度要求20米的水井只打10多米,用水泵先交2000元押金,一口井村民要给打井队支付100元通讯费,刚打好一年多井台就已经塌了,百多口井从打好基本没用过……辽宁省目前正经历6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旱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阜新蒙古族自治县2011年至2013年在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过程中,为农民打的抗旱井却成了不出水的“真旱井”,让当地百姓感到伤心。(8月18日 《京华时报》)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但让人无语的是,在63年最严重旱情下,事先未雨绸缪建造的抗旱井,却在抗旱的关键时刻掉链子,抽不出一滴水来。据报道,2012年起,蜘蛛山镇共打了178眼抗旱井,如今都闲置在田间地头,成了“真旱井”。抗旱井关键时刻不抗旱,无疑加重了旱情,让农作物濒临绝收的边缘。
为何抗旱井抽不出水?一是因为质量不过关。据村民介绍,部分抗旱井“井口30厘米,越往底下越窄,连水泵都放不下去。”试想,连水泵都无法安装,怎么可能出水?二是缺乏配套的水泵。井打了却没安泵,怎么可能出水?然而,不安泵或放不进泵的抗旱井,除了在总结、汇报、经验交流中撑门面外,还有实际意义么?
由此观之,抗旱井成“真旱井”,是责任心缺失惹的祸。试想,抗旱井深度不够,“上粗下细”不能放进水泵是难于发现的问题么?倘若,有关部门稍微有一点责任心,坚持“不出水不验收”,也不会让施工方的偷工减料得逞。更不可能任由抗旱井成为“无泵”的摆设。据报道,镇里要求,每口井要交2000元钱当水泵押金,另外每口井村里收了100元钱,给打井队做通讯费。让人不得不问,同样是抗旱井管理,镇政府为何对群众较真,对施工方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
其实,有关方面迥然相反的态度,并不难理解。对群众瑙铢必较是为了“揩油”,而对施工方偷工减料放纵,也是为了“揩油”。试想,不用专业设备,只需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的施工漏洞,居然能让施工方如此轻易闯关,有关部门怎可能没“揩油”?事实上,正是权力的不断“揩油”,才造成了抗旱井的缺水。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时下已成为共识。但好政策发挥“威力”关键在于办好。在城市反育农村过程中,倘若任由权力四处“揩油”,定然会让群众感受不到国家的优惠政策。因此,如何让涉农项目告别粗狂式的管理?如何管住涉农资金的“跑冒滴漏”,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是有关部门必须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