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深化京津冀生态补偿仍存在技术难题
中新网石家庄1月15日电 (高红超 刘晓如)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编著的《河北蓝皮书: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7)》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蓝皮书指出,深化京津冀生态补偿仍存在技术难题。
蓝皮书表示,生态是一个区域性、系统性的大概念,生态问题的解决必须放在区域范围内解决,单靠局部支撑不能解决长久性、根本性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中明确要求京津冀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应率先突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2016~2017)》确定的落实主体也是京津冀区域,可见区域生态共建逐渐取得共识。生态补偿在京津冀区域内也开始受到重视,围绕水源涵养、流域保护、防护林建设等方面,三地正在进行积极磋商协调,开展相关调研,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积极落实对张家口、承德两市的生态补偿。
据了解,2005年北京开始对河北进行生态补偿,每年投入2000万元专项资金,改善水源涵养地生态环境。2006年京冀签订了《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商定2005~2009年,北京市投入1亿元水资源环境治理合作资金,用于官厅、密云水库水污染治理和节水产业建设;2008年又签署《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发展合作的会谈纪要》,商定2009~2011年,北京市投入1亿元资金,用于怀来、赤城、滦平、丰宁四县的水源保护林建设。天津市每年向河北投入3000万元资金,用于改善滦河水源水质。2015年,北京市与承德市启动跨区域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生态补偿通过市场化手段开始交易。
蓝皮书指出,生态补偿存在的技术难题有二:一是生态价值测算。第一,生态产品包括大气、水、林、草等,各种生态产品的生态贡献有大小多少之分,必须分类计算,测算繁杂;第二,生产生态产品的人工劳务价值衡量难以确定,尚无明确标准;第三,为保证生态产品质量,进行的人口迁移成本涉及面广、数额核算困难;第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补偿额度动态变化也难以把握;第五,因生态环境保护放弃的发展机会成本测算难度较大。二是生态补偿方式。是一次补偿,还是累计补偿,或是补偿资金入股,补偿方式不一样,补偿额度也就不一样,哪种方式更科学合理,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