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致癌”传闻让石家庄无辜种植户纷纷“躺枪”
□本报记者 田思雨
4月26日,一档求证类节目对北京市随机购买的8份草莓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全部样品检测出百菌清和乙草胺两种农药,前者检出值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后者在我国不允许使用于草莓种植中,属于致癌物。消息一出,有关草莓含致癌农残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虽然随后权威媒体对此进行了澄清,但是受此风波影响,全国多地草莓滞销价跌,草莓种植户遭受损失。那么,省会石家庄草莓种植户有没有受到冲击呢?
销量下滑 采摘园游客减少
细心的市民发现,原来超市中一直销售的草莓如今却很难见到身影。
“同往年相比,今年草莓销量确实有所减少,价格也便宜了一些,之前买草莓的人还不少,近期有点儿少了。”北国超市谈东店草莓销售区一名售货员说。
北国超市采购部经理张勇坦言,草莓销量不佳的诸多原因中,“吃草莓致癌”风波的确是很重要的一项。不过,超市里很难见到草莓,原因并不完全是受“吃草莓致癌”风波的影响,更多的是季节的原因。现在这个季节,草莓很难储存,很容易发生腐烂,而且运输途中容易发生碰撞。张勇介绍,只有检测合格的草莓才会摆上货架,所以消费者可放心购买食用。
栾城区一草莓采摘园负责人告诉记者,受“吃草莓致癌”风波的影响,园区大棚草莓采摘急剧减少,往常周六日两天的客流量在3000—4000人,两天共可采摘草莓3000斤左右,按照一斤30元计算,两天下来光采摘草莓就有9万元左右的收入。而曝出新闻后的第一个周六周日,每天客流量大约在500人左右,两天采摘草莓的数量在1000斤左右,只有大约3万元的收入。
草莓一般都不会使用乙草胺
此外,许多市民都认为草莓凹凸不平的表面更容易导致农药的残留,然而,市农业局高级农业师李拴群对此并不是十分认同,他介绍说,农药残留和水果表面是否平整没有直接关系。近年来,草莓种植中农药使用量已大量减少,杀菌剂是熏的而不是直接喷洒的,其危害性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先期报道的草莓中含有的乙草胺其实是一种除草剂,这种除草剂一般很少在草莓秧苗上使用,如果使用的话也只会在草莓生长前期使用。另外,农药残留需要累积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致癌,且根据个人体质不同,致癌风险也不一样,按照正常情况,如果只在草莓成熟季吃几次,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实质性的影响。此外,在挑选草莓上是有一定技巧的,有霉点的不要买,正常个头的草莓一个大概有25克左右,如果买一斤草莓,个数在15个以下,那么就要谨慎购买了。
栾城区柳林屯乡范台草莓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草莓属于草本植物,对除草剂非常敏感,打了乙草胺反而会让幼苗死亡,不会结果,所以一般大棚草莓和室外生长的草莓不会使用乙草胺。目前,大棚草莓已经处于生长晚期,受“吃草莓致癌”风波影响不是很大,室外种植的草莓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不过,这次事件对于草莓种植户来说也许是件好事,可以督促种植户正确规范使用农药,将农药可能产生的危害降至最低。
全国各地草莓均未检测出乙草胺
4月30日,北京市食安委发布消息,在北京市开展的全范围抽检中,抽取的175个样本均未检出乙草胺。北京市农业局也在昌平区多个草莓大棚抽取10多斤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将于近日进行公布。江苏、湖南、陕西等地也相继对当地草莓进行了抽检,结果均显示无乙草胺残留。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草莓风波的思考》,文章指出,有不明所以的媒体,直接冠以“毒草莓”的称号,斥责国家标准。而事实上,乙草胺的国家标准比之美国等在可用范围上更窄、在残留限量上更低。此外,人民日报在另一篇报道中还指出,主流媒体应该加大对各地检测草莓质量结果的报道力度,一些前期进行报道的媒体应该积极澄清解释,挽回公众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