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博士朱海燕:茶文化已浸透内心深处
文/刘浩天
湘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光照适中,土壤肥沃,这样独特优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有“湘南四宝”之称的醇香茶叶。而今天的主人公,就来自于这座泛着茶香的小城。
与她一起品茶,第一次在清新雅致的茶馆里,泛起一种平和淡远的心情。在那一瞬间,我忽然感激这世界如此美丽,如此清幽,感觉到在大都市的喧闹和浮躁中心灵的颤动。
朱海燕坐在我的对面,大方儒雅,言语徐徐,从容平和,没有印象中学者的严肃刻板,尽管刚结束美国的访学之旅,也并没有改变她身上浓浓的中国传统文人气质,或许,中国茶文化已经浸透她的内心深处。
和她对话,你能深刻的感受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中国文人胸怀,对传统文化强烈的追求和痴爱,及作为中国文化传承者的责任和担当。
“茶作为一种饮料,对人的身体、气质、情感、想象力的驰骋,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没有哪一件事能像茶事活动这样,自然的、不经意的融入了哲理、伦理、道德。”
对于茶文化,朱海燕这样说。
在中国,也没有几个这样富有创造性的茶文化学者,朱海燕副教授生长于茶乡,受到祖辈耳濡目染的影响,从小就对茶有特殊的喜爱之情,大学本科毅然选择了不那么热门的茶学专业,但她说,真正走上茶文化研究这条路,是受一个老茶人的触动。
2000年春天,朱海燕有机会和一个老茶人聊天,当得知朱老师是茶学本科生时,老茶人便与其聊茶、评茶,这使得朱海燕深感自己的学识不够,知识也十分欠缺,自尊心的驱使下,她选择重新回到学校读书,当时恰逢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开始茶文化方向的研究生招生,便很自然就选择了这一方向。
朱海燕的硕士论文研究的是湖南地区的茶俗,硕士没毕业,她就有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打算,经过再三思考,其博士研究继续探研茶文化这一领域,这是一个十分大胆的尝试,当时国内的茶文化研究也才刚刚起步,选择的空间虽然很大,但很难创新。由于对唐宋诗词的喜爱,尤其是唐宋文人写茶时的那份情怀令人陶醉,其在茶文化的分支上选择了“茶美学”的研究课题。
“起初并不觉得有多少创新之处,待完成《中国茶美学研究——唐宋茶美学思想与当代茶美学思想》论文之后,我才发现推开了一扇陌生却又让人激动的门,陌生是因为这个领域还没有过多地被人开垦,激动是因为茶美学确实是一股正能量,如果能够做好,不管对我个人还是社会都将意义非凡。”朱海燕说道。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茶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增加自己的阅历,博士毕业后,朱海燕又争取了公派去美国访学的机会,对美国的茶叶消费和茶文化现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美国是一个以饮用咖啡为主的国度,但当前,美国茶叶消费数量一直在增长。据朱海燕了解,近10年来,美国茶叶消费量的年增长率(约3%)已经超过咖啡(约2%)。在美国的大城市和小城镇,有超过4000个的专业茶馆和零售商店,而且越来越多。此外,几乎所有的高档酒店都提供下午茶服务,80%的美国家庭的厨房里都备有茶叶(自己喝或以茶待客),每天有超过1.6亿的美国人饮茶,茶叶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
而对于促使美国茶叶消费逐年增长的原因,朱海燕博士认为,一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接受了茶的养生健康之功,很多人出于身体健康的需求,选择喝茶;二是茶文化的魅力让消费者着迷,当代的客户群趋于年轻化,他们对饮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关注茶叶是如何生长的、茶叶的产地、茶叶的种类等相关知识,包罗万象的茶文化,种类繁多的茶叶,多样的饮茶方式吸引着年轻的消费者。
“我是做茶文化研究的,在美国呆过一段时间后,使我更加认定茶文化研究的必要性,茶文化确实魅力非凡,所以茶不仅仅是消费品这么简单。”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茶文化研究这条路上,朱海燕走得坚定且深入。
2009年,朱海燕的《中国茶美学研究——唐宋茶美学思想与当代茶美学建设》出版后,因开辟了茶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引起业界巨大反响。之后朱海燕将主要研究精力放在研究整理茶文化史,尤其是其中的审美元素和美学思想上,进入大益集团博士后工作站,便着手开展《明清茶美学研究》,其目的是为构造中国茶美学夯实理论基础。
朱海燕认为,中国茶美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为基础,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理念与趣味,茶美学奠基于唐,广博于宋明。明清时期,茶的饮用方式简化,使得茶叶加工工艺迅速发展,茶类丰富,茶具繁荣,茶饮普及,是遍及各地的茶馆、茶亭涌现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国茶走向世界的关键因素。
《明清茶美学研究》一书中,厘清了中国茶美学起源与发展的脉络,探讨了明清茶美学在茶美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品读朱权、唐寅、李渔、陈鸿寿、妙玉、乾隆“和而不同”的茶审美趣味,使“茶之美”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逐步清晰明了。此外,还通过调查研究法,剖析当代消费者茶审美心理,解析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茶文化交流与融合对当代茶美学建设的推动与启示,为中国茶产业走向世界注入生机与活力。
该书可以说是对《唐宋茶美学研究》的进一步延伸,也是茶美学研究领域重要著作之一,具有很高的价值和研究意义。
“我首先是一个教授茶文化的老师,然后才是茶文化研究者。”
朱海燕给自己这样定位。
除了出版专著以外,朱海燕还在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任副教授,主讲国家级精品公开视频课程《中国茶道》,副主编国家级教材《中国茶艺学》、《茶馆设计与经营》等。
朱海燕认为,茶文化研究和平时的教学工作并不冲突,相反是一种互补关系,一些最新想法可能拿到课堂上和同学们分享,可以得到检验,另外上课也能促进这种研究的深入。湖南农业大学开设了《中国茶艺》、《茶文化》、《中国茶道》等公选课,每年选修学生近1000名,学生们对中国的传统茶文化很有兴趣,这也让朱海燕觉得应该承担起传播中国茶文化的重任,研究茶文化的目的就是要传播茶文化,而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茶文化传播途径。
那么,茶文化教育究竟对我们的素质教育有多大作用呢?
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的总结,朱海燕认为,茶文化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形式完备,是一个从形式到内容,从物态到精神的综合体系。通过茶文化教学不但可以传播茶文化知汉,还可以修身怡情,陶冶情操,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可增长知识,提高审美情趣,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推进。
另外,这些年,国家在积极推动教学改革,朱海燕也在充分挖掘茶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并努力创新茶文化教学的方式,如借取网络平台开展网络课程,并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最让人欣喜的是,通过这种创新与改革,朱海燕教授已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他们不仅懂专业知识,且具有较高的情商,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凭借着深厚的专业背景,朱海燕被选派为湖南省科技特派员,深入各个茶产区,运用专业知识为茶农、茶企业服务。
“茶与生活息息相关,茶产业是横跨一、二、三产业的特色产业,在当前茶产业蓬勃、茶文化繁荣时期,社会对茶学知识有着旺盛的需求,服务社会,服务三农,也是学者对社会应有的一种责任。”
学者、教师、科技特派员,这些听起来毫不相关的词,在朱海燕身上浑然天成,作为如此年轻的博士、有着如此丰厚的著作、怀着如此专注的精神,我们在她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茶文化的魅力,还有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传承之美。(赵飞@粘豆包我是大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