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布局转型升级:向人才要活力 向创新要生产力

29.09.2015  23:06

  苏州地处“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交汇点,历史上就是享誉国内外的“丝绸之府”,还是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起锚地。苏州市委副书记陈振一在日前举行的“网络媒体看苏州”活动启动仪式上表示,苏州与“一带一路”的关系源远流长。“一带一路”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创新、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机遇。他表示,苏州将把握机遇、顺势而上,更加主动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战略,做好深化改革、转型创新等工作,努力增创苏州改革开放新优势。

  作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引领区,苏州该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力推创新发展,是亟需解决的课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首先依靠的是人才。“新形势,新常态,面广量大的技能人才是苏州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产业转型升级、人力资源优化的重要支撑”,这是苏州领导层达成的共识。

  事实上,从2010年起,苏州便推出实施“姑苏高技能人才计划”,目前已评选出163名高技能突出人才,1193名高技能重点人才,通过校企合作资助培养产业急需的青年高技能人才5425名,成为推动创新的重要力量。今年,苏州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从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加快引进我市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贯彻意见。

  在人才培训上,苏州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实际,积极打造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平台,建立特有的“1+N”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体系。从2013年开始,创办“苏州技能英才周”,打造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新品牌活动;每年实施“111”高技能人才资助计划、“优秀青年技能提升计划”,优化技能人才年龄结构,提升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性;采用“社会定点机构培训、企业岗位培训、企业委托培训”等三种模式大力提升城乡劳动力技能。

  据苏州市人社局数据显示,进入“十二五”以来,苏州城乡劳动力培训达197.5万人,其中技能培训26.3万人,职业技能鉴定人数51.3万余人。截至目前,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46.63万人,技能人才队伍总量发展至148万人,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1.5%,技能人才工作在全省、全国处于领先位置。这46万高技能人才,将赋予苏州转型升级持久活力。

  激活制造业“活水”,苏州转型升级路上还向创新要生产力。近年来,苏州在智能制造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动漫游戏产业等10个相关领域,布局了8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2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39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

  政策上,苏州率先出台《实施创客天堂行动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意见》,营造优越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制订《苏州市创新驱动发展考核评价办法》,全市纳入国家级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的新型孵化机构分别达到8家和14家,居全省之首。此外,该市还累计推出1亿元额度科技创新券,实现了科技信贷风险池全覆盖,资金规模超7亿元。

  而在苏州工业园区,正在打造的“金鸡湖创业长廊”品牌,引导和发挥创业服务组织的资源整合和服务能力,为创业者营造了系统的、一揽子的培育孵化加速环境,汇聚了19家云彩创新型孵化器,合计孵化面积2.1万平米,提供免费工位1900多个,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创业零成本,创新无极限”的环境和平台,初步营造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为了在经济调挡中加快转型升级,苏州还主动对接新形势、适应新常态。日前,苏州市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促“互联网+”战略苏州落地,并在发展云计算及大数据产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等领域广泛合作。

  据苏州市经信委副主任金晓虎介绍,“苏州与阿里巴巴战略合作的一个重点方向是提升苏州制造业发展‘能级’,主要就是依靠‘互联网+’促进苏州优势产业由‘制造’向‘智造’转变,通过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应用,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延伸价值链和服务,助推苏州生产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高端化智造的转型。”“制造业+互联网”新经济业态正在成为牵引苏州产业转型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