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企业家致富不忘乡亲

13.04.2015  13:03

张金魁自掏腰包80多万元为村民入新农合

□本报记者 岳金宏 通讯员 申卫霞

在行唐,提起从西霍同村出去的张金魁,很多人都竖大拇指:仁义!虽然他在张家口创业成了有名的企业家,但致富不忘家乡人,不光给自己村里打井、建广场、修公园,还赞助县里的文化活动,给两个村村民入了新农合。日前,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忙着搞红枣白兰地生产试验,只为了给家乡的红枣产业再多一个出路,带动更多的家乡人致富。

自己富了就想多给家乡人办点实事

我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受益者。”张金魁打开了话匣子,1979年他带着周围村子的100多人组成了包工队,开始了外出打工的日子。由于活干得漂亮,质量也靠得住,张金魁的施工队很快在张家口站住了脚,并成为了“河北北方学院”的常年合作伙伴。几十年下来,张金魁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企业家,钱挣了不少,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虽然已经在张家口安家,可是俺无时无刻不惦记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和我一起出去打拼的村民们基本都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可是每次回行唐,看到村民们的艰苦生活,俺这心里总是憋屈得慌。”张金魁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就千方百计帮助家乡的村民。

那时化肥和柴油都紧缺得很,行唐县这些更是很难买到。张总了解到家乡的困难,千方百计从外地运来柴油和化肥等村民急切需要的东西,分给大家,村民们都非常感激他。”村民张胜利说。

这两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们也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张总去年又花了40多万元为俺们村里新修了舞台,建了农资广场。现在,每天晚上村里可热闹呢,大家有了活动的场地,打牌、说闲话的基本没有了。”村民张小路说。

据了解,这几年张金魁除了为村民们无偿缴纳新农合,还为行唐县多个村庄打井、修路、建公园,初步统计捐赠金额达到250万元。

自掏腰包80多万元为乡亲们入新农合

在新农合实行之前,很多农民因为交不起住院费,小病耽误成了大病,大病只能越来越重。但是新农合需要个人每年缴纳一定费用,所以当初在经济条件比较差的西霍同村,很多村民都没有入保。

那年我回乡,听村里的干部说起了新农合在村里推行遇到的困难。我就想,这些钱对于村民来说可能负担起来有些困难,但是今后如果遇到生病住院是能顶大事的。”张金魁说,他那时就觉得应该让村民都入保,这是一件对村民和政府都好的事。

也就是从2007年开始,张金魁帮助全村所有村民缴纳了新农合,而且一交就是九年。“这几年从新农合受益的村民越来越多,大家也认识到了加入新农合的重要性。而且,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经济上也逐渐富足起来,现在我只为每个村民缴纳70元,剩下的他们自己来交。”张金魁说。

除了为西霍同村,张金魁还为万果红酒厂所在的寺北沟村村民也缴纳了新农合。粗略估算,近几年单新农合一项,他已经自掏腰包80多万元。采访时,张金魁表示,只要自己有能力,以后村民们的医保费他会一直交下去。

振兴红枣产业带动更多人致富

说起张金魁对行唐最大的贡献,当属他在行唐建设的总投资5亿元的枣白酒加工项目——河北万果红酒业有限公司。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投资2亿元,年可生产枣白酒3000吨,加工红枣1万多吨。不仅为行唐红枣找到了出路,还吸纳了几百人就业。

搞建筑出身的张金魁为什么要投巨资在家乡建酒厂?“行唐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对这里有着特殊的感情。无论这里需要我做什么,我都会义无反顾地走在前面。”张金魁说,虽说自己是搞建筑出身,可是他一直牵挂着如何将家乡的枣文化发扬光大。“行唐是中国大枣之乡,这里的‘枣木杠’也是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就开始钻研如何把‘枣木杠’中的甲醇和铅提取出来。如果这项研究能够实现,就能在全国、乃至世界,打响行唐的名气。

经过十多年的精心研制和千百次试验,2010年,张金魁终于破解了甲醇和铅的提取,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当时上海专利大卖场开价3000万元要他的专利,他坚决不卖打算自己兴办酒厂。听说这一消息后,沧州沧县四大班子找到他开出诸多优惠条件,希望将酒厂建到该县,他依然不为所动。面对这些,不仅别人不明白,就连家里人也想不通?“他们都不明白,我研究配方办酒厂目的不只是为了自己家挣钱,更多的是想着为家乡出力,这样的好项目我只放在家乡。

2012年,张金魁在行唐食品园区创建了河北万果红酒业有限公司,打造出了中国第一纯正红枣白酒品牌。

输血不如造血。张金魁说,这些年他虽然为家乡的父老做了一些事情,可是不如给他们创造一些就业机会来得实在。酒厂的建立,一方面把行唐的枣酒文化进行了发扬和传承,另一方面为当地税收也做了贡献,最重要的是近千个就业岗位让家乡的村民不再远行就能有不错的收入。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