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燕国什么味道

22.05.2017  17:33

今天在省博揭幕的“燕都宴飨”为您揭晓

本报讯 (记者 黄蓥) 我们的老祖宗早在三千年前就身体力行地宣称:吃货的最高境界,是吃出一套规则形成一套礼法!古代的吃货们都吃什么?又是怎么吃的?他们又是如何通过接地气的“”,来体现高冷的“”呢?今天,《燕都宴飨——舌尖上的燕国》展览在河北博物院揭幕,各位爱吃会吃的石家庄朋友不妨去展览中寻找答案。

燕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公元前222年被秦国灭亡。燕国的都城在“”,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因其发现地被称为琉璃河遗址,是迄今西周考古中发现的唯一一处城址、宫殿区和诸侯墓地同时并存的遗址,出土的大量带“匽侯”铭文的器物,证明了这里就是三千多年前燕国的都城所在地。

舌尖上的燕国”由河北博物院与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联合举办,围绕“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西周燕国的食物原料、食物烹饪、饮食习惯、宴飨活动等,将燕国宴飨中的“”文化进行全面立体的解读,展现燕文化作为京津冀历史文化起源之一的深厚渊源。北京市正阳门管理处主任兼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馆长关战修昨天说:“这是我们馆做的京津冀系列历史文化展的一部分。为了让百姓进一步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渊源,作为博物馆要讲文物背后的故事,我们就想先从大家都认同的事情开始谈起,从人人都懂、都关心的吃开始说起。

记者昨天在省博看到,该展览通过食物原料、食物烹饪、饮食习惯、宴飨之礼、宴飨活动和饮食器具等展板单元,告诉观众:所谓宴飨,是古代君臣、亲朋或乡邻间为维系关系、往来社交以及欢庆时举行的一种社会活动,具有亲宗、敬友、安宾、乐民等多重功能。对维持社会稳定,缓和阶层矛盾起到重要作用。

食物原料”单元提到,3000多年前燕都所在的北京平原,食物种类很丰富,当时人们的饮食结构跟现代人相近,以谷物为主,辅以蔬菜、水果和肉类。主食有黍(黄米)、稷(小米)等,那时马、牛、羊、猪、狗和鸡等有专人饲养,王侯贵族的狩猎区“苑囿”里的飞禽、走兽和渔产等才是真正的“野味”。关战修介绍说:“调味品有动物脂肪做成的‘脂膏’,还有盐。燕国是周代主要产盐区之一,海盐是燕国重要的经济来源。”古代没有冰箱,人们用冷藏和干藏存储食物,冷藏是挖窖,干藏则是将肉类和水果脱水做成肉干和果脯:“至今果脯仍是北京的风味特产之一。

参加宴飨可不能光顾着吃,要遵守礼仪。“宴飨之礼”单元就提醒大家,如果您作为客人参加燕国的宴飨,席地而坐时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些,饮宴时不能狼吞虎咽,不能吃得太饱,咀嚼时不要发出声音,不要啃骨头,不能只吃一种菜,还不能唉声叹气……

本次展览还特别布置有互动区,包括:将古代器物上的文字和纹饰印在宣纸上的拓印、将器物更加立体展现在面前的器物折纸等。同时在视频播放区,专题片《受命北疆》《鼎天鬲地》等展示灿烂的燕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省博文博讲坛5月21日上午举办题为《鼎天鬲地:北京从这里开始》的讲座,主讲人关战修。他将从武王封燕、召公其人、肇启燕都、营建燕都等方面,讲述西周燕国的受封与建都经过,带听众一起探究北京的历史源头。

 

编辑: 双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