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生存仗念致富经走生态路 邢台"沟域经济"三部曲

12.10.2015  09:08
  初秋的太行山,绿波荡漾,林涛低吟。站在前南峪村山头俯瞰,水保林戴帽,经济林缠腰,水果林住坡脚,走进绿水环绕的村庄,一栋栋小楼错落有致,白墙、红顶、绿树汇成一幅山水画。

    

  地处太行山区的邢台,曾因山而困。一片片荒山秃岭,无雨则旱、雨大成洪,百姓怎么脱贫?从最初“治山造田,打好生存仗,实现由荒变绿”,到“林果当家,念好致富经,实现由绿变富”,再到“转型升级,走好生态路,实现由富变美”,邢台市实施太行山区综合开发,一道道“生态经济沟”让穷乡僻壤变了模样。

  

  治山造田:让荒山变绿,山区森林覆盖率达44%

  

  北店村,邢台县宋家庄镇的一个小山村。回忆过去光景,老村长霍梅书深有感触:“吃粮靠救济,花钱靠接济,穷啊!”荒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遍地流,村里人靠打点麦子,给别的村栽核桃树赚钱,1994年人均纯收入才200元。

  

  “脱贫先治荒山。”到前南峪、岗底等先进村学习后,霍梅书坚定了信心。他带领村民挖出30多万米水平沟,平整出3500亩山场,种上了7万株板栗、1.4万株核桃树,在2200亩山场种植了9万株经济林。

  

  荒山绿了,致富希望来了。2001年,村集体栽植的50亩苹果树试种成功,霍梅书动员群众利用山地、整治河滩地种果树。短短几年,仅苹果树就种植了1200多亩,四成以上农户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4万元。

  

  财政投入给力:今年4个山区县市财政投入3000万元,整合部门项目资金,打捆使用。社会资本参与:在沙河市红石沟生态经济示范区,曾经的“煤老板”曾利刚承包下2万亩荒坡,栽植果树60余万株。“拿矮化密植苹果来说,第二年就能挂果,盛果期亩产可达2500公斤。”曾利刚对未来充满信心。

  

  “山区综合开发取得成效,邢台市已建成经济沟531条,目前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4%,形成薄皮核桃、苹果和板栗三大果品基地。”市林业局局长钮庆武介绍说,以前南峪村为代表的“材林头、干果腰、水果脚”的经济沟治理模式被确定为小流域治理国家标准。

  

  产业升级:农产品全程监控,打造一村一景

  

  在内丘县岗底村,曾经的苹果论筐卖、论堆卖,甚至论车卖。如今“富岗”牌苹果论个卖,上等苹果一个卖到100元。去年仅苹果一项人均收入就达2.6万元。

  

  为带领山区农民靠山致富,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扎根岗底16年,经过精心培育和反复试验,为“富岗”苹果量身定做了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果农就像工人在果园里生产苹果。他们还建立了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实现了从果园到餐桌全程监控。

  

  10多年山区综合开发不懈努力,岗底村6000多亩山场的“三沟两峪一面坡”,变成山青、水秀、风景宜人的优美景区。生态好了,来旅游的人多了。岗底村的家庭旅馆发展到72家,全村年旅游门票收入860万元。

  

  坚持走生态路。今年邢台投资15亿元,建设10个生态经济示范区,涵盖果品生产型、林下产业型、观光休闲型、农产品深加工型4种模式,这些示范区成为农民致富的“聚宝盆”。

  

  扮靓村庄:建设美好家园,5年实现经济沟全覆盖

  

  前南峪村坐落在林海、花园间,322户村民都住进二层小楼,幼儿园、小学、便民超市一应俱全,村集体出资清理了河道、硬化了街道,村民们自豪地说,村里的生活比城里一点不差,过去农村人想往城里搬,现在城里人想来村里住。

  

  走进岗底村,一排排红瓦白墙的农家小楼煞是美丽。村民王成亮说,去年村里对污水排放管道进行了改造,投资60万元新建了污水处理站。让全村的生活污水都能流进污水管网,不仅环境美了,产生的中水还能用于果树浇灌。在村民活动中心旁,矗立着一座气化站储气柜,“这个气化站的供气能力2000立方米,村民日常做饭用不完,到冬天,足够全村取暖了。”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

  

  根据太行山区综合开发规划,到2020年,邢台市将高标准打造生态经济示范区45处,总面积52.5万亩,力争通过5年努力,实现经济沟建设全覆盖。邢襄巍巍太行,正在加速绿起来、富起来、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