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红学校:地震孤儿永远的家

18.07.2016  15:06

□本报首席记者 李云萍

1976年8月24日夜,地震过后的第27天,为抚育唐山地震中的孤儿,中共石家庄市委决定创办一所集幼儿园、小学、中学于一身的“育红学校”。

地震后的第41天孤儿们来到石家庄

作为当年育红学校筹建人之一,曾淑华今年已经76岁。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依然历历在目。“筹备组边学习边选址,整整准备了一个星期,最终选在了23中北侧的市工人夜校。

一周时间里,参与筹备的人们粉刷墙壁、给孤儿们准备生活用品,生怕有想不到的,让孩子们受委屈。从被褥、枕头、脸盆、毛巾,到头绳、发卡、擦脸油,无一不竭尽全力。粮店送来了细粮,肉店送来了鲜肉……每个人都积极行动着,就为那些从未谋面的孤儿们。

9月8日上午11时,首批146名孤儿坐着火车来到了石家庄。大孩子拉着小孩子,手里拿着装有父母遗物的小包裹,胸前或上臂上都别着布条,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年龄,父母的姓名,家庭住址,以备将来他们的亲属前来认领。

当第一个孩子被抱下车时,几乎所有在场的育红学校的教职工都流下了眼泪。“这些孩子中,最大的14岁,最小的六个月,还有三个婴儿没有名字,后来起名叫:党育新、党育苗、党育红。”育红学校教学老师刘曙光回忆说。

这一天,是唐山大地震震后第四十一天。

老师们把孤儿看得比自己的孩子重

当天下午,石家庄市委派去大轿车,接上孩子们去市一招洗澡。洗澡后,每个孩子从里到外都换上了一套新衣服、新鞋袜,几位理发师傅轮流给他们理了发。在曾淑华的记忆中,孩子们到学校的第一个晚上,大孩子们还好,能够吃饭、休息,而那五六个需要吃奶的孩子就“麻烦”了,(下转第二版)

再有10天,就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的日子。

1976年7月28日,那个寒光一闪的凌晨,拥有70万人口的工业重镇唐山市几十秒钟夷为平地,24万鲜活的生命瞬间陨灭,伤痛刻在了每个人的骨头里。

然而,记住的不仅仅只有伤痛——大地震留下的4204名孤儿,在党和人民的关爱下,茁壮成长!在他们的记忆中,废墟中爬出来投入的怀抱,不是爸妈却胜似爸妈!

记者寻访到部分当年在石家庄育红学校任教的老师,一同回忆起石家庄市委当年为抚育唐山地震孤儿而建的学校,感受石家庄人民对这些孤儿血浓于水的亲情。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