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学育林的实践者”——走进河北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

18.08.2015  13:20

  新华网石家庄8月13日电(记者曹国厂)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的育林理念和技术,人们“一说生态就过分强调保护、一说发展经营就任性地砍树”,从而造成林地生产力极大浪费,林地潜力长期得不到有效释放,致使森林生态功能和森林产出不可持续。2010年以来,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木兰林管局)通过“近自然育林”对森林科学经营,跳出“砍了造、造了砍”的简单轮回,兼顾生态和经济需求,成功地探索出一条绿色崛起之路。

   木兰今昔

  木兰围场,一个富有诗意的地方。这里是清代皇家猎苑,自古以来水草丰美,也是清代皇帝举行“木兰秋狝”之所。据史料记载,公元1681年康熙为锻炼军队,在这里开辟了一万多平方公里的狩猎场。清朝前半叶,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来这里射猎,史称“木兰秋狝”。1826年木兰围场开围,允许百姓伐树、垦荒,一百多年后,木兰围场的原始森林被砍伐殆尽。

  由于木兰围场地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滦河上游地区,距北京340公里、天津440公里,承担着为“京、津、唐”阻拦风沙、涵蓄水源的重要生态屏障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木兰林管局于1963年成立。木兰林管局下辖12个国有林场,总经营面积160万亩,是河北省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场管理局。

  木兰林管局局长徐成立说,经过50多年的发展建设,几代木兰人阻风沙、抗严寒,使有林地面积由最初不足30万亩增加到13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5%增加到85.18%,林木总蓄积量由70万立方米增加到556万立方米。木兰林管局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成为京北地区当之无愧的生态屏障。

   拷问差距

  2008年9月,国家林业局组织中德林业技术交流,时任木兰林管局党委书记的徐成立和他的团队有机会近距离了解世界上林业最发达的国家如何发展林业、利用林业。当得知在德国3棵直径80厘米的大径级蒙古栎就可以换一辆宝马轿车时,他们感到惊讶:“德国的营林模式居然能产生如此神奇的效果?”

  “通过与林业发达的德国对比,真的让我们感到了震撼!”徐成立说,德国1.65亿亩的森林面积,不仅满足了国内木材需求,还成为木材净出口国。林业产值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高达3%以上,公顷蓄积量高达310立方米,公顷年生长量为12.2立方米,年采伐量为每公顷8.7立方米,销售额约为1000亿欧元,远远超过214亿欧元的钢铁制造业和123亿欧元的矿产业。

  反观木兰这个“生态壮汉”,林业产出却十分尴尬:2005年至2010年,木兰林管局年均可采伐限额12万立方米,年均实现销售收入不足5000万元,单位面积产出竟不足德国的百分之一!尽管这样可怜的收入,消耗的也多是质量相对较好的森林。用徐成立的话说就是:“林子越砍越细、越砍越差,林业可采资源危机、经济危困问题挥之不去!”

  通过深入研究、深刻反思,木兰林管局找到了症结所在:一是经营理念落后,二是科学育林技术缺失。事实上,木兰林管局面临的发展瓶颈,基本上也是我国林业面临问题的缩影。

   兴林强国

  徐成立说,有这样一组数据令人警醒:我国拥有46亿亩林业用地,森林面积30亿亩,是全国耕地面积的2.5倍,是德国森林面积的近20倍,如此规模的国土面积,本应是为国家创造巨大财富的资源,如今却不能满足全国的木材需求和保障生态安全。中国林业的出路在哪里?

  从2010年开始,徐成立率领木兰林业干部职工开启了他们的科学育林、绿色崛起之路。在国家林业局场圃总站、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木兰林管局和德国佛莱堡大学高位对接,引进德国先进育林技术,创立“以近自然理念为指导,以目标树为架构的全林、全流域经营”的木兰育林新模式。“我们要从经营理念和生产技术两个层面同时实现突破,以大幅度提高森林生态功能、全面提高森林质量为目标,增强建设大林业、大生态的自觉性。”他说。

  5年来,木兰林管局通过科学育林、流域经营,新增造林面积13.2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6个百分点;全面取消皆伐作业,减少皆伐面积3.2万亩,减少皆伐消耗24万立方米;科学抚育森林61万亩,清除贬值森林资源30万立方米,年均增加优质资源20万立方米,且增速呈加速之势。木兰林区森林质量、生态价值、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实现了巨大跨越,木兰林区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4年,木兰林管局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中国北方地区森林经营实验示范区”。中国林科院研究员侯元兆评价说:“木兰林管局的森林经营实践,全面创新了中国森林经营理论。”

  欧洲著名林学家、德国弗莱堡大学教授海因希里·斯匹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木兰林管局是中国多功能森林经营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