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聚焦:我们能否经受住丰收的考验

25.07.2014  18:10

  夏粮丰收的喜悦还没有散尽,农民们又开始忙乎田间的秋粮了。全年 粮食 能否丰收,大头还得看秋粮。而秋粮能否到手,要看的内容可就多了:种植面积能否稳中有增、各项扶持政策能否落实到位,能否经受住气候无常和病虫害多发的考验,等等。其中能否经受住丰收的考验,却是对我们更严峻的考验。

  因夏粮“十一连增”而陶醉而麻痹的苗头,已经在个别地方有所显露,我国的粮食安全真的可以高枕无忧了吗?为何在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的背景下,中央还在反复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如此反复强调绝不为过,因为历史的教训已经反复证明,丰收之后容易思想放松,只要思想一放松,粮食肯定要滑坡。

  远的不说,就说改革开放这30多年来吧,粮食也出现过不止一次的滑坡,即使进入新世纪之后也出现过滑坡。2004年中央之所以出台主题锁定“三农”的一号文件,就是因为此前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下滑,农民增收低速徘徊,稳定农业、稳定粮食生产是关系全局的大问题。当年的一号文件锁定农民增收,出台了3项前所未有的惠农政策: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减轻农业税费负担,对重点农产品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这极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当年增产粮食700多亿斤。

  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了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对确保农业农村发展,确保粮食安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年下发的一号文件是新世纪以来连续第11个一号文件。11个中央一号文件带来了连续10个丰收年和今年夏粮“十一连增”。

  我们的连续丰收有力回击了国际上一度出现的“谁来养活中国”的悲观论调。但我们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矛盾和深层次制约更加突出,已经到了不深化改革就难以持续发展的阶段。

  这两年,我们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实现了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粮食丰收是功不可没的。因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统计构成中食品占1/3以上,在近年来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因素中,食品价格上涨更是占到60%至70%。今年,物价上涨压力可能比去年还要大一些,实现经济发展预期目标,特别是将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关键在于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而在夏粮“十一连增”后,农业生产的各支撑因素已经绷得很紧,淡水资源制约增加、生产成本上升、生态环境约束趋紧,增产难度加大,稍有松懈就有滑坡的危险。

  况且,目前我国粮食供求处在紧平衡状态,今后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粮食需求总量会继续增长,需求结构更将发生深刻变化,这种紧平衡状况还会加剧。如果粮食减产较多,供求就会出现失衡,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有人会说,完全可以依靠进口嘛。适当进口一些粮食,对于调剂和补充国内供给、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是有利的,经济上也合算。但国际粮食市场容量毕竟有限,进口过多,风险和代价也很大。像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一旦粮食出现大的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即使再有钱、出高价也不一定能从国际市场上买得到、买得够我们需要的粮食。13亿中国人不可能指望靠买粮食来养活自己。端牢自己的饭碗,是中国人必须面对的现实。

  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从战略上看。这也就是新一届党中央为何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坚持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好吃饭问题的重要意义所在。

  我们强调保障粮食安全,不是要回到过去“以粮为纲、全面砍光”的老路。保障粮食安全,根本上还是要推进农业现代化,立足我国国情、农情,遵循现代化规律,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国有13亿多张嘴要吃饭,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切记,粮安天下!(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