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所有省份2015年底前将完成ETC联网运营
ETC建设和推广应用规模有了较快增长,有效缓解了收费站交通拥堵,减少了污染物排放,节约了土地资源,降低了运营成本,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15年底,我国将建立全国ETC联网运营管理机制,建立统一规范的ETC客服体系
6月9日,交通运输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联网工作推进会,各省份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立下“军令状”,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2014年底前,北京等14省市将率先实现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联网运行;2015年底前,基本实现全国所有省区市的ETC联网运行。
在现行高速公路分省建设、分省管理的模式下,ETC全国联网被业界认为是解决公路收费站拥堵、提高公路通行效率最现实可行的技术手段。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正霖表示,经过前期省内联网和区域联网阶段,目前华北地区的京津冀鲁晋和“长三角”地区的部分省市已经实现区域联网。截至目前,全国已建设ETC专用车道超过7100条,发展用户超过1100万,其中ETC用户超过700万,自营客服网点超过700个,银行等合作网点5000多个,充值终端超过1万台。ETC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社会效益也开始逐步显现。
一是明显提高了通行能力和效率,有效缓解了收费站交通拥堵,减少了出行延误。从设计通行能力看,1条ETC收费车道的通行能力相当于5条人工收费车道,车辆通过收费站的时间平均由14秒降低到3秒。
二是节约了燃油消耗,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实施ETC所带来的能耗与排放的减少,是其外部效益在能源环境方面的重要体现。据环保部门测算,每万次ETC交易,可节约314升燃油消耗,减少56千克各类污染物排放。
三是节约了土地资源,降低了运营成本。以往收费站通行能力饱和时,为缓解收费站拥堵,往往通过扩建收费车道来解决。实施ETC,节约了车道扩建用地,也减少了收费人员配置,大大降低了收费公路的运营成本。
四是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通过实施区域ETC联网,为构建区域内小时经济圈、生活圈提供了高速公路快速通行保障。自2010年开通区域联网收费至今,京津冀区域跨省ETC交易量年均增长率保持在60%左右,“长三角”区域年均增长率更是接近90%。
根据实施目标,到2015年底,我国将建立全国ETC联网运营管理机制;客车ETC使用率不低于25%,非现金支付使用率达20%;建成较为完善的ETC基础设施网络,建立统一规范的ETC客服体系,客服网点覆盖到县(区)级行政区。
这一目标实现后,安装了ETC系统的车辆的出行将变得轻松惬意。ETC系统的安装也将越来越便捷,除专业营业网点外,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第三方机构将把服务延伸到县(区)一级,用户将能在全国县以上城镇区域内安装ETC,并在全国范围内充值缴费。
据了解,交通运输部还将在此基础上不断挖掘ETC服务潜力,未来ETC将不只应用于公路收费,还将应用在城市停车场管理等领域。
此外,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TC开放标准和技术支持下,与ETC系统相关的硬件、软件产业化已经形成,全方位的产业拉动所带来的外部效益和市场规模正快速增长。下一步,交通运输部还将会同工信部门研究ETC车载设备前装技术,力争将ETC车载设备作为汽车标准配置单元,并积极研究探索ETC技术和其他智能交通技术的融合。一个以ETC为核心的巨大应用市场,将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