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中国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明显不同

06.05.2016  11:48

  中新网4月29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29日刊文指,和许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中国家比较,中国有着明显的不同。如果一个这样高度工业化的中国还会掉进“中等收入陷阱”,那是令人难以想象的。这也就意味着将来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可以成为发达国家。而这是一个不合情理的定论。

  文章摘编如下:

  近年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概念被广泛地讨论,但也经常被曲解和误解。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过初期的增长后,逐渐失去增长动力,随即陷入停滞状态,不能更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发达经济体。也就是说,这个发展中国家无法实现从中等收入发展到高收入的关键跨越。

  在“中等收入陷阱”辩论如火如荼展开之际,中国始终是引人关注的。每当中国经济增长遇到困难时,一些国际评论员就会开始预测中国就快要掉进“中等收入陷阱”了。

  要讨论中国和“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分析中国的GDP数据是个很好的起点。鉴于中国经济已经高速发展了30多年,要一个有如此庞大人口的国家,在人均GDP方面实现快速跳跃是不容易的。同样的,像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这样的大型经济体,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本来就比较困难。

  至于中国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成为一个“发达经济体”,显然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一、国际普遍接受的“发达经济体”衡量标准;二、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潜能。如何定义“发达经济体”?多年来,世界银行简单地以1万美元的人均名义GDP作为进入“高收入经济体”的门槛。既然“高收入经济体”代表了“发达经济体”,而中国现在的人均所得,可以说是很接近“发达经济体”的门槛,大约在2020年左右就要跨过去了。

  不过,世行最近把跻身“发达经济体”的门槛提高到16000美元左右。以2015年作为起始点来推算,假如年均增长率是7%,中国只需六年就可以达到16000美元的水平。假如年均增长率是6%,就要用10年的时间。

  要正式论证中国能否克服“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严肃地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现状及其未来增长潜力。

  中国经济经过了超过30年的双位数超高速增长后,近年来已显著放缓。不过,中国现在的经济放缓,其实是被国际媒体夸大的。

  首先,中国的所谓“放缓”其实是适度增长——“放缓”只是相对于中国本身过去的增长记录而言。中国经济于2014年在本区域和全球大型经济体当中还是最高的。2015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虽然下降,但仍然高于邻近的经济体——东盟平均只有4.4%,其他新兴经济体则是4.7%。

  经济增长意味着GDP根据复利率原理增加。由于基数已经很大,2015年的增长所产生的GDP,其实要比2014年的增长所产生的还多。

  要在未来维持合理的强劲增长,中国就必须培养新的增长源,同时也要做到以下两点:一、创新和技术进步;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以往的强劲增长,是由经济改革初级阶段的市场化,加上伴随着进口机器带来的简单技术转移而取得的显著技术进步所驱动的。但是,在今天的中国,容易取得技术进步的资源已经消耗殆尽,今后,中国只能依靠自己的技术发展来提高生产力,同时也要进一步推动结构性改革。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加快和扩大其研究与开发活动,2014年用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达到GDP的2.1%,美国已是2.8%。从总数量来说,中国的研发开支其实是挺高的,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因此,中国在申请专利和发明方面,近年来是世界排名第一。单在2015年,中国注册在案的专利申请就多达270万件。根据“自然全球指数”的排名,中国发布的优秀科研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其实,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科技术人才,其中有超过350万人从事全职研发活动。加上每年培养近800万名大学毕业生,并有一个庞大及日益先进的工业基础,因此中国的科技实力最终将为生产力的提升,增加新的动力,从而促进未来的增长。

  此外,中国也在加快进行产业结构重组和提升。最近,中国公布了旨在“加强制造业”的《中国制造2025》。中国这个全球制造业的巨头,正在从产量转向高科技与质量发展。

  提升中国制造业的主要口号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焦点是在十个关键行业,包括信息科技、机器人、大飞机、新材料、生物科技等等。

  简单地说,所有这些新投资和行动计划都是精心谋划的,其目的是要为中国下一阶段的经济增长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新引擎,不仅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还要在2030年之前跨进“发达经济体”的门槛。

  总之,和许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中国家比较,中国有着明显的不同。除了以往的惊人增长记录外,中国已经建成了一个庞大和平衡的产业结构,加上强大的技术基础。中国制造业出口还是充满活力并且有竞争力的。此外,它还拥有第一世界水准的超级基础设施。

  如果一个这样高度工业化的中国还会掉进“中等收入陷阱”,那是令人难以想象的。这也就意味着将来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可以成为发达国家。而这是一个不合情理的定论。(黄朝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