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职业证书”更应对应责任而非利益
一本证书的含金量有多高?在一家“××挂靠网”上,记者看到了一级建造师的挂靠价格:建筑工程3万-3.5万元,市政公用4.0万-4.5万元,矿业工程 5万-5.5万元,民航机场5万元……参与云南职业考试作弊案的一位办案警官介绍,一些参与作弊考生有的已经交纳费用,有的则承诺考试通过后,再支付每科 3000元至5000元甚至更高的费用。花费数万元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但出租证书一年即可收回成本;通过网络为持证人与企业牵线并从中分一杯羹;企业为获资质拿工程,每年支付百万元挂证费用……记者调查发现,职业证书“挂靠”背后有着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这是“考证热”的一个原因。(《北京晨报》11 月17日)
躺着就把钱给挣了,看来绝非奢望。君不见,只需把职业证书“挂靠”,啥也不用干,便可每年坐收数万,至于考证的成本,即便不具备相关职业资质,也照样能花费数万元打通关系,通过作弊等手段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如此低投入高回报,几无门槛的“买卖”,怎能不令人趋之若鹜。
不过,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职业资格证书原本只是作为入行的敲门砖,持有证书也仅仅是具备了从业的相关资质。按说,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职业证书就好比个人的学历与学位证书一样,只能由持有人本人使用。一旦证书与持有人分离,其实毫无价值和意义可言,那么,何以竟能人证分离,甚至只需“挂靠”证书,根本无需实际从业,便能坐收不菲的回报呢?
职业资格证书之所以能够“吃空饷”,职业证书的“挂靠”之所以能形成一条利益链,其实根本在于行业监管机制的徒有形式。现实中,尽管一些项目工程对于招标企业有着明确的资质要求,甚至细化到一定要有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才有参与竞标的资质。但看似严格的门槛,现实中却缺乏起码的查证机制。只看证书,却不论是否存在真实雇佣关系,更缺乏对于资质情况的抽查与突击审验机制,自然会留下了极大的空子。而无资质企业,不仅无需雇佣专业人员,甚至只需租用职业资格证书,便可获得运营的资质,从而获取可观的利益。一条畸形而扭曲的证书产业链由此而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而正是在这一利益的驱使之下,不仅律师证、会计师证、建筑师证纷纷“挂靠”牟利,就连工程师证、医师职业资格证,同样也玩起了人证分离的“金蝉脱壳”术。而相比证书“吃空饷”,不具备资质的企业仅仅通过证书“挂靠”便获得了相关项目与经营的资质,其实才更令人担忧。不难设想,当获中标重大工程的企业,却徒有证书并无相应的人才,工程的质量如何保证,会否因此而注水并形成重大安全隐患,也就绝非杞人忧天。至于一些民营医疗机构通过医生职业证书“挂靠”而获得医疗资质,实际却由无证人员行医,恐怕更是不折不扣的草菅人命。
不难看出,证书“吃空饷”的背后,绝不仅仅是钻空子牟利这么简单,更蕴含着行业乱象与重大风险。而相比国内职业证书的“含金量”,国外的职业证书则更对应着责任与个人信誉。如美国、加拿大职业资格并非终身制,一旦专业能力下降或服务表现欠佳,或发生执业责任事故、违反执业道德和不良服务,将受到罚款、中止和吊销执照等法律制裁。当职业证书真正对应了责任与罚则,“吃空饷”的风险甚至会高过回报,“挂靠”证书自然不会沦为一桩生意。
一言以蔽之,唯“证”是举的形式化行业监管体系,职业证书制度中责任与罚则的实际缺失,其实更亟待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