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村镇】耿村的段子怎么把老外给笑喷了?
耿村村东的牌坊——中国故事第一村。(王谦 摄)
石家庄东边40公里,有个出了名的故事村叫耿村,村里男女老少都能随口讲上几个故事,多的能讲800多个。联合国教科文专家专程来考察,这些讲故事的耿村人又有哪些故事呢?
张才才:“三个女婿拜寿,岳父大人庆寿,财主就是舍不得钱......”
今年86岁的张才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随口能讲200多个故事,他和妻子侯果果,是耿村出了名的故事夫妻,两人一边做农活一边讲故事,说笑话。邻居靳瑞菊说,老两口就是因为故事结的缘。
张才才(左一)在家跟老伴侯果果(右二)给记者史雅博(右一)讲故事。(王谦 摄)
记者:“我看您一直笑呢。大妈怎么就看上大爷了?”
侯果果:“我不说,哈哈。”
邻居:“我来说说,他好唱,她好听,听着听着就入迷了。哈哈哈。”
记者史雅博(右一)采访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左一)。(王谦 摄)
故事、笑话张口就来,讲半天不重样,在耿村不是什么稀罕事。1987年以来,1000多人的耿村,能讲50个故事以上的超过了100人。靳正新能讲800多个故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称号。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说,耿村是中国乡村“故事家”最集中的地方。
袁学骏:“从1987年春天开始,到2004年五一前后,搞了11次普查,给咱们讲过故事的是220多人。这还不包括那不愿意讲的。从人数来说,他是全国最大,全国最多。”
耿村故事世世代代口头传承,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义父耿再臣死后封王埋在这里。派七名姓靳的看坟人守墓,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故事大王”靳正新的儿子靳春利,现在是耿村民间故事协会会长。
靳春利:“明朝这里是山西到山东的必经之路,成了南来北往客商的驿站,晚上没事儿了聊闲话,都带来自己的故事,沉淀成一个文化‘大矿’,一代接一代的讲下去。”
“耿村故事甲天下,口碑历史冠中华”。耿村故事,不仅崇尚传统的忠臣、清官、孝子,提倡仁义礼智信,还紧跟形势,充满正能量。
袁学骏:“上自洪荒时代,像伏羲女娲的故事,一直到毛泽东、朱德,到村里的抗战烈士,到村生产队的故事,到现在一号文件年年下,下来后的效果,都有故事。它艺术的、口头化的把中国历史做了一次民间式的记载。”
耿村有些人聚在一起就比,你一个我一个,看谁讲得精彩,看谁的故事新、故事奇。办红白喜事用故事、拉家常用故事,教育子女、解决家务事儿也常用故事。
靳春利:“有个老头有仨儿子,老婆早早死了,仨小子养大成人,都娶了媳妇儿......”
有一天一家人一起吃面条,三个儿媳妇都抢着把面条盛到自家男人的碗里,老头看锅里只有面汤了,他用勺子舀了一碗放到桌上,说:“要对诗,谁对不出来就别吃。”
靳春利:“大儿子说,吃饭还是家常饭;二儿子说,穿衣还是粗布衣;三儿说,知冷知热还是恩爱妻;李老汉一拍大腿长叹一声说,要是你娘还活着我这碗面没有这么稀!”
1989年6月,第九届国际口承文学会议在匈牙利召开。时任中国民协副主席的贾芝在会上放映了耿村讲故事的录像,引发强烈反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故事协会等国际机构先后到访。贾芝说,中国的民间文学是靠耿村打向世界的。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我曾经带着一帮外国人,包括美国人、加拿大人,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来耿村过年,吃着耿村的饺子喝着耿村的酒,听着耿村的故事,他就感觉很有趣,这是真正的中国文化,是老百姓现在进行时的文化。”
2006年,耿村故事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怎么传承,成了耿村人共同面对的大难题。如今,村里的多数壮劳力外出打工,闲暇时间越来越少。电视、电脑的普及,也丰富了村民的娱乐方式,村里的孩子更愿意从童话书或动画片上学故事,40岁以下爱讲故事的越来越少。
藁城区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李倩:“爸爸妈妈平时没那么多时间去教孩子。老年人只能记住之前的东西。再隔几代可能就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了。”
在耿村村委会的“故事厅”,陈列着耿村故事的发展和研究过程。(王谦 摄)
耿村民间故事协会会长靳春利曾自掏腰包筹建耿村故事村网站,推广耿村故事。没钱投入,后来网站被迫关闭。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说,传承耿村故事,首先是抢救、整理还活在人们口头的民间故事,政府也要增加投入,承担相应责任。
袁学骏:“讲故事不能当饭吃。只有打造成旅游景点,和当前旅游文化建设的结合,是最好的活态保护。”
去年,耿村入选省级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重点村。今年开春,由中国乡村建设院规划设计、藁城区政府投资3000多万打造的耿村故事村工程破土动工。
藁城区文广新局局长田江水:“就是按照乡村旅游文化故事村的思路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听故事、赏梨花、摘果子,形成一个环形旅游。除此以外。我们通过现代的媒介,制作动漫,准备做五六十集,现在已经做了二十多集了,按照《聪明的一休》那种格式,非常漂亮。让耿村故事这个文化宝藏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河北电台记者王广文、王利贺、张增海、史雅博、王谦,通讯员赵国锋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