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艘水下考古船抵达曹妃甸海域 探宝古沉船
2012年5月,滦南县渔民在该县东坑坨海域发现一条古代沉船。河北省考古部门在初步调查后,在东坑坨海域共发现了两艘古代沉船,初步判断东坑坨1号沉船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的铜皮木船。但该船属于什么性质结构,所属的具体年代,是商船、民船,还是客船,船上载有什么东西,一切悬而未决。
为了解开这些谜团,几天前,我国第一艘专业水下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抵达曹妃甸海域,将于10月10日起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东坑坨古代沉船水下考古。燕赵都市报记者赶赴考古一线,直击考古人员是怎样破解谜团,见证考古会有什么样的重大发现。
滦南渔民发现古代沉船
2012年5月,滦南县渔民反映滦南县东坑坨发现一条古代沉船,随后我省文物部门对这个线索进行了走访调查,初步了解沉船的位置和基本情况,并在线索提供人家中见到两件据称是沉船附近出水的瓷器。
2012年10月底,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沉船线索进行补充调查,并印证了线索的真实性。同期发现另外一艘沉船,距离东坑坨1号沉船很近,但保存不如该船完好。2013年7月至9月,考古人员又对东坑坨沉船遗址进行了重点调查。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毛保中说,“经过初步整理研究,基本可以确认,东坑坨1号沉船为一艘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的铜皮夹板船。铜皮包覆船体技术最早兴起于欧洲,包覆铜皮主要是防止海水侵蚀船底,增加船只的使用寿命。这艘木质船带有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由欧洲传入中国的造船技术,这在国内已有考古发现中并不多见。”这些只是沉船的初步调查,该船是怎样性质结构,到底属于哪个具体年代,究竟是商船、民船,还是客船,船上载有什么东西,一切都悬而未决,令人期待。
东坑坨沉船引来我国首艘水下考古船
“我省水下文物遗存较多,将来在做沿海领域水下考古工作的同时也会考虑内水考古。”毛保中10月9日介绍,2012年,我省正式启动水下考古工作,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成立了水下考古研究室。为了破解东坑坨古代沉船的系列谜团,我国第一艘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几天前抵达曹妃甸海域,将于本月10日起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水下考古。
首艘考古船有“四大功能”
据毛保中介绍,“中国考古01”号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首艘水下考古船,由国家文物局与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公司联合打造。该船全长57.91米,型宽10.8米,型深4.8米,自重980吨,航速12节,自持力30天,能够抗8级风浪,建造资金近6000万元,主要工作海域为我国沿海及西沙群岛海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水下考古只能租用渔船进行考古,有很大的局限性。”毛保中说,考古船投入使用结束了我国水下考古租用渔船的时代。“作为水下考古专业用船,该船装配多种水下考古专业设备,可承担水下文化遗存的调查、发掘、出水文物保护等工作。”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专业设备的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今年9月4日,“中国考古01”号在青岛中苑码头首航,首航第一站的任务是赴辽宁省丹东港海域开展水下沉船遗址重点调查工作,在丹东执行完考古任务之后,赶到曹妃甸海域执行此次考古任务。
据了解,该考古船具有四大功能:一是支持潜水、水下考古发掘,满足开展水下考古作业需要,满足考古队员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二是能够进行水下调查,对水下遗存进行测绘记录、摄影摄像、遗址清理、文物提取;三是能够开展应急保护;四是在适当情况下对公众开放,让公众了解水下考古工作。
一个月内将执行“三大任务”
毛保中说,此次“中国考古01”号抵达曹妃甸,船上约有20多名工作人员,而考古队的工作人员则是来自于浙江、广东、北京、福建、天津等全国10个省市,其中河北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约有六七个人。
“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内,考古船肩负着三大任务。”毛保中说,考古船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弄清东坑坨1号沉船的性质结构,“要弄清楚究竟是商船、民船,还是客船,船上载有什么东西等。”
“同期发现的另外一艘沉船距离东坑坨一号沉船很近,但保存不如该船完好。”毛保中说,“我们在此前也对另外一艘船进行了物探图像采集,考古船的第二个任务就是要对该船的物探图像相关信息进行核实。”
据记载,滦南、乐亭沿海从宋代就有海运,清代及近代,沿滦南、乐亭沿海北上秦皇岛、东至大连、营口一线一直是渤海湾北路的重要海运航线。滦南沿海不仅有风涛之虑,还是海退之地,多沙丘,所以往来船只在此多有损失。“曹妃甸海域沉船较多,前期我们在陆上开展了一些线索调查。”毛保中说,考古船的第三项任务就是针对陆上调查中发现的线索进行确认。
“如果在考古中有所发现,我们会根据情况对船只进行不同程度的保护。”毛保中表示,由于东坑坨沉船沉积多年,船上的附着物非常多,现在尚不清楚船上到底有何“珍宝”,只能是等待考古船来解密。
水下考古难度大于田野考古
河北位于中原文明的核心区域,与几条大江大河都密不可分。毛保中说,“比如滦河流域的夏家店文化和红山文化,邯郸一带的漳河流域有磁山文化,文化遗产非常丰富。”
“在沧州的海丰镇遗址发现了丰富的文物,这里在金代就是瓷器集散地,曾有人推测这里是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毛保中说,我省启动水下考古,“准备给国家文物局报课题,在这里展开勘查。”据了解,中国的水下考古工作整体起步较晚,而水下考古工作的难度又是远远大于田野考古。“水下考古队员不但需要考古学知识,还要掌握潜水、观潮汐、地理等水下专业知识。我国目前有资质的水下考古队员并且可以长年工作在一线的只有数十人。”“往往是在地形较为危险的地带,容易发生沉船事故。”毛保中表示,在海域进行考古时,水下地形往往会增加考古的难度。水下考古需要考古工作人员具有不同于陆地上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由于海水的流动、冲刷,经常发现一个遗址点,过一段时间去,可能就会移动到另外一个位置。“对于田野考古来说,最下面的地层往往年代最久,但是水下考古就不一样了,最底层的东西未必是年代最为久远的,因此说水下考古工作难度较大。”
中国瓷器遍及世界各地,我国古代海上运输航线,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
据记载,中国陶瓷外销始于唐代,是随中国丝绸出口到国外的。明清时期,由于世界贸易的需求,我国瓷器的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明代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进一步促进了海上对外贸易的发展,外销瓷不但大量输出到亚洲、非洲各国,而且自明代晚期开始倾销欧洲各国。我省唐山沿海一带海域就是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重要的海上通道,是中国瓷器外销东南亚一带的必经之路。运载瓷器的商船需要在唐山沿海靠岸避风,以及补充淡水和食品。有些商船遇到恶劣天气,来不及回港避风,被风浪翻沉到海底,形成了外销瓷器的海底遗存。近年来唐山沿海一带海域经常有明清瓷器被渔民打捞出水,出水的瓷器中以福建、广东窑口生产的青花瓷碗居多,是销往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外销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