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一体”家庭的明天在哪里
姥姥不知还能陪伴美美多久。
小文的妈妈不知还有谁能像她这样陪孩子。
省会目前有智残者52000多人,大部分已步入青年或中年,而他们的监护人则逐渐老去。“老残一体”家庭越来越多,他们的未来在哪里?在12月3日第24个“国际残疾人日”,记者走进4个智残人的家庭,感受这些日渐衰老的监护人的无私付出和无奈。在这种情况下,由政府建立智残人托养机构就显得越来越迫切。
小周妈妈:
期盼儿子能有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
见人主动打招呼,脸上总是带着开心的笑容,这是小周给人的第一印象。不过,无忧无虑的小周也会在妈妈为家里暖气不热发愁时,脸上泛起愁云。“这个孩子真的特别贴心,他不是什么都不懂。”说起这些,小周妈妈很欣慰。
34岁的小周家住桥西区鞋厂宿舍,是一名智残人,也是石家庄智残人心飞歌唱队的一名成员。“小周特别勤快,也有礼貌,还爱帮助人,我们智残人集体活动时,他总是忙前忙后的。”在石家庄市智残人协会主席时淑芳眼中,小周是个不错的小伙子。
除了热心肠,小周的独立性也很强。平日里,做饭、洗衣服,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小周来说都不在话下。“可只要一遇到买东西算账,出门与人交往这些复杂一些的事情,他就有些吃力了。”对儿子的优缺点,妈妈一一列举着。
从出生到现在,小周一直生活在妈妈的羽翼下。这么多年来,在妈妈的努力下,小周的日子过得倒也平静。可是现在妈妈老了,很多事情做起来也有些力不从心了。“我和他爸爸虽然都已退休了,可现在却是一个住在桥东,照顾孩子生病的爷爷,一个住在桥西,照顾孩子的姥姥。”小周妈妈说,自己还有一个女儿,去年刚结婚,夫妻俩都没有工作,也没有房子,现在也和自己住在一起。“我真不知道将来这个儿子怎么办。”
在小周妈妈看来,自己不可能永远守护着儿子,把他托付给女儿,也不放心。“他们两口子都没工作,连自己都照顾不了呢。”说起儿子的未来,小周妈妈一脸愁苦。她希望孩子能有个力所能及的工作,让未来有份保障。
文文妈妈:
希望女儿能有养活自己的技能
178厘米的身高,200多斤的体重,可爱的姑娘文文有着大个子。记者见到她时,她的脸上写满了幸福。
家住新华区的文文现在和65岁的妈妈相依为命。虽然今年已经30岁了,可文文的智力却只相当于一岁的宝宝。由于天气寒冷,出门前妈妈给她穿了厚厚的棉服,戴了毛线帽子,并特意给她穿上了一双防滑鞋。
文文的妈妈告诉记者,女儿属于脑神经迟滞,平衡能力差,走路不稳,还爱流口水。“平日里是不是该大小便了,都需要我提醒。”文文妈妈在说这些时,文文却在期盼一会儿就能见到的小伙伴。
“文文以前有个毛病,见到生人就捂上脸,不是我做的饭,她也不吃。后来热心的邻居们都劝我,说这样也不是办法,你年龄一天比一天大,将来如果没了你,她去养老院,不懂和别人交流,不吃别人做的饭,她也会饿死的。”说起女儿文文的将来,妈妈特别难过,愁得经常睡不着觉。通过石家庄市残联的帮助,妈妈帮文文加入到了智残人心飞歌唱队。
经过一年的努力,如今文文已愿意和陌生人交往了,对歌唱队组织的活动很是积极。可文文妈妈还是很担心。她说自己已经65岁了,心脏也不太好,照顾文文真的有些吃力。“每次给她洗澡,都至少要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真是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了。”文文妈妈说,她真希望女儿能拥有一项技能,当自己真的不能照顾她时,她能养活自己。
江栓子老人:
59岁的智障儿子是她最大的牵挂
在江栓子老人心中,儿子就是最深的牵挂。江栓子今年已经89岁高龄,儿子梁兰锁也59岁了。梁兰锁出生时就患有智力发育障碍,无法和自己最亲的人正常交流,平时连上厕所提裤子都需要母亲照顾。江栓子的老伴去世后,为了抚养智残儿子,没有工作的她一直靠扫马路来维持生计,干到75岁才申请了低保。
虽已89岁高龄,可老人还是将两室一厅的家收拾得干净整洁;虽然身体早已响起了警钟,可老人还是用自己瘦弱的身体打理着儿子的一切。2014年春节,新华路街道大厂街社区居委会为老人完成了拍摄“全家福”的心愿。“老人总是念叨,将来如果自己走了,和儿子连张‘全家福’都没有,到时候儿子想娘了怎么办啊!”大厂街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说,为了让老人的春节过得开心,他们特地安排拍摄了“全家福”。
尽管只是一张简单的照片,尽管照片上两个人都衣着简朴,但对于89岁的江栓子老人来说,这张和儿子的合影真的很珍贵。“你们可能都不相信,这可是我和儿子的第一张合影。”在江栓子老人心里,这张“全家福”将她和59岁的儿子永远定格到了一起。
每当看到这张全家福,江栓子老人就会不停嘟囔着:“我就是放心不下这个儿子啊!”望着眉头紧锁的母亲,一旁的梁兰锁露出了天真的笑容。江栓子老人的担心,也正是大厂街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担心。虽然他们在生活上可以给母子俩很多帮助,但梁兰锁的未来却让居委会工作人员忧虑。“我们也不知道该如何从根本上帮助这对母子,真正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美美姥姥:
我老了 谁来照顾外孙女
记者见到美美时,她姥姥正领着她在外面散步。这些日子,天寒地冻的,路本来就不好走。加上前些日子70岁的姥姥又不小心摔了一跤,大腿内侧的软组织有些拉伤,使得祖孙俩的活动范围更小了。“太远的地方我们去不了,平时只能在小区附近转转。”看着快乐不已的外孙女,姥姥也很开心。
“阿姨好!”见到记者,美美特别高兴,给了记者一个热情的拥抱。看起来十二三岁的美美,今年其实已经23岁了。“怀着她的时候,美美妈妈从事的是美发工作,经常接触染发剂,造成美美铅中毒,她的智力只相当于几岁的孩子,而且身材瘦小。”说起外孙女,姥姥很纠结。
美美出生不久,父母就离异了,是姥姥将她抚养长大。“没办法,她妈妈要打工。孩子8岁前,几乎就没离开过医院。和那时候比起来,现在日子好过多了。”拉着美美的小手,姥姥满眼疼爱。如今,美美长大了,姥姥和妈妈却渐渐老去。美美的姥姥说,她平时都不敢想,自己没能力照顾美美的时候,可怜的外孙女该怎么办。
集体托养或是“老残
一体”家庭的希望
“我们都步入了老年,可为了孩子,还得硬撑着,真是连病都不敢生啊。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放心?”“谁是他们真正的依靠?我们老了、死了,他们怎么办?”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大部分智残人生活在自己开心无忧的小世界里,父母、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但是他们的父母等监护人,经常会提到上述问题。
因为有家长监护、家庭有财产,这些智残人进不了政府的福利院。“但是我们还是希望能有一个集中场所,能在我们年迈或去世后,把他们托养起来。”这是不少智残人父母和监护人的期盼。
石家庄市智残人协会主席时淑芳介绍,目前全市有智残者52000多人,大部分中重度智残成年人的父母等监护人已步入老年,“老残一体”的家庭越来越多。这类家庭面临精神、生活的多重压力,如何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每次经过一元店、两元店、十元店,都会想可不可以为这些智残人提供一个类似的工作机会,让他们有事干。”时淑芳说,虽然智力不全,但他们干活踏实,不会偷奸耍滑,有些活是能干好的,比如糊纸盒、糊信封等。但记者了解到,现实中残疾人就业本就困难,智残人就业就更加困难,少有企业愿意雇佣。合适的岗位对于他们来说,很多时候只是不切实际的梦想。
“也许由政府出资建一所智残人托养机构,是一个可行的办法。”时淑芳说。记者了解到,成年中重度智残人的托养康复问题已成为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目前昆明、天津等地,都由政府出资建立了智残人托养机构或将其提上了议事日程。
智残人的未来在哪里?值得全社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