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话说老年养生新理念:应加强力量锻炼
核心提示
5月15日至16日,由三河市政府与中国医师协会、中国红十字会主办的第五届世界养生大会上,来自国内外的健康专家围绕“老年与养生”这一主题,从老年居住、疾病预防、体育健身、养生保健等多个方面,提出老年科学养生的新理念和新主张。
居住问题:影响老人身心健康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仲继寿指出,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化的特点。尽管房地产市场发达,但真正适合不同老年人身体状况的住宅还非常稀缺。我们对健康住宅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把舒适与健康等同起来,认为有空调、有汽车就有了健康;把健康狭隘化,认为有医院、有知名医生就能解决健康问题等。值得关注的是,老年人、包括年轻人对人际关系的淡漠,对现代化科技的过分依赖而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其实,真正的健康住宅是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健康要素,从而满足居住者心理、生理、道德、社会适应等多层次健康需求,它的基本项目至少包括安全、便利、舒适、健康四个层次。
从2009年起,国家健康住宅建设规程体系中,明确提出居住环境的健康性和社会环境的健康性,而且首次把养老环境作为重要环境纳入国家规程之中。因此,建设适老社区,需要在社区规划、室内居住环境建设、和谐社区氛围建设、社区安全保障、物业服务保障等方面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以满足老年人对于居住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需求。
行为问题:慢性病高发的最重要因素
近10年来我国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发病人数增长了1000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均以数倍速度发生。目前我国约有慢性病人2亿多人。如果不加以控制,这个数字会在不到20年当中攀升到3.8亿,预计未来30年将是中国慢性病“井喷期”。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国家卫生部原副部长王陇德指出,行为问题是导致慢性病的最重要因素。其中,吸烟、饮酒、不合理膳食、静坐生活方式是主要的行为危险因素。目前许多慢性病还无法治愈,但只要纠正问题行为,90%的2型糖尿病、80%的冠心病、55%的高血压都可以避免。
如何预防慢性病?世卫组织提出四句话: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虽然只有16个字但总结得非常精辟。但真正做到并非易事。以合理膳食为例,他总结出的健康口诀:先吃水果后吃饭,每天一顿全素餐,一斤奶三个(种)果,限盐少油多蔬菜。
老年人健身:应加强肌肉、平衡锻炼
锻炼是健康第一要素,没有足够的锻炼就无法保证健康。对所有人来说肌肉萎缩是健康大敌。王陇德院士、国家体育总局运动训练学博士袁守隆都表示,老年人应加强肌肉锻炼。美国心脏学会最新一期保健指南,第一次提出,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周做2次8至10种的力量锻炼。王陇德院士指出,简便易行的办法是拿两个矿泉水瓶子,在家里可边看电视边做,平举、侧举、上举等。另外,袁守隆还指出平衡训练可以激活小脑,延缓衰老。建议可闭眼单腿站立,先在平地上,然后在不平的地上练习,也可打太极拳等。肌肉多慢性病少。哑铃、拉力器的主要功能是锻炼肌肉。美国有研究显示,如果不去刻意锻炼,30岁开始人的肌肉便逐年减少,到75岁时会消失50%,这时慢性病你是想防也防不住了。
老年人养生:要养成一种轻松自然的生活习惯
来自台湾的养生专家林颖曾女士提出对养生的独到理解。她说,现在养生的方法很多,要养得好,关键是要适合自己。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经济水平和身体状况等也不相同,别人的养生方法不一定适合你,比如有人吃当归效果就好,有人吃了就不舒服,因为各自体质不同。
养生贵在适中。林颖曾女士解释说,任何事情物极必反,养生不能养过头。她还谈到,有些人为养生而养生,认为我养生了将来就会怎么样,一定要得到结果。这样养生就变成了一种压力,养生应是一种轻松、自然的生活习惯,时刻融入你的生活之中。
养生的最大屏障是吃完就坐,坐了就睡,每日保持足够的运动量是必不可少的。养生的关键在精神养生,要保持心理平衡、心胸豁达。
来自日本全国健康保险协会的西川教授,介绍了近年来日本兴起的护理保险,它是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从医疗保险和社会福利中脱离出来的一种保险服务,它替代了大部分家庭护理工作内容,减轻了家庭照料病人的负担,在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有很大的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