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福祉——我市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纪实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9月1日,平山县北冶小学举办了新学期升旗仪式。山区教育扶贫项目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深山区群众脱贫问题,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市委、市政府一切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扎扎实实做好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成为百姓幸福生活的源头和基点。
几年来,5.8万深山读书娃受益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免费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每年1.22亿元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连续实现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率为零;3.08亿元建成4041所标准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210所,街道覆盖率达到100%;110座警务站屯警于街,出警速度缩短至3到5分钟,主城区刑事案件同比下降8.6%。
在市第九次党代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瑞彬指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造福百姓。这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要把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百姓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政策措施,扎实做好一切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大民生,让每一位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百姓更安全、更舒适、有保障。
回首走过的春华秋实,一切都是那么栩栩如生。
在石家庄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卷轴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分明就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经脉,无处不见它的生机与活力。
正是这些民生实事,成就了石家庄连续七次入选全国十大幸福城市,使其成为一方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之城,兑现了市委、市政府保障改善民生的庄严承诺,为城市之幸、民生之幸!
教育扶贫让山里娃圆梦未来
教育是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教育之幸,即民生之幸。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太行山,沉睡了一宿的平山北冶乡北冶小学的校园沸腾起来。
学校北面的宿舍,来自北冶乡的400多名深山区孩子已经起床洗漱完毕,三三两两向食堂走去。一旁崭新的四层教学楼内,早有勤奋的学生开始了晨读,充满阳光和希望的一天开始了!
这是石家庄82所山区教育扶贫项目学校中的一所,深山区转移安置来的孩子们在这里的每一个幸福的笑容,都是5.8万受益学生的真实写照。
每个人都有拥有梦想和追逐梦想的权利,即使是生活在道路崎岖、经济落后的深山。然而现实中,曾经贫穷的大山阻隔着梦想的萌芽,世代的愚昧凋零着希望的升腾。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绝不再让深山里的孩子放下书本拿起羊鞭,决不让一个孩子因贫穷而辍学。
2011年起,市委、市政府投巨资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在赞皇、灵寿、元氏、行唐、井陉、平山6个山区县,新建6所城区寄宿制初中,新、改扩建50所中心乡镇(学区)寄宿制小学,将深山区几万名中小学生全部免费安置到新、改扩建的寄宿制学校就读。2015年,又将26所学校列入项目学校,总数达82所。同时扩大山区6县职业教育规模,增设适合山区孩子学习的专业技术课程,让未能升入普高的学生免费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引导山区困难群众走出大山,到城镇安家置业,从根本上解决深山区群众脱贫问题,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累计投资达9.08亿元。82所项目学校竣工,基本上都建成了全县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全封闭式寄宿制学校。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餐厅、综合楼、功能室、图书馆、标准化操场一应俱全,6个山区县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省级评估,其中井陉、灵寿、平山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验收。深山区孩子终于享受到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
为让贫困孩子吃好饭、长好身体,市委、市政府在国家贫困寄宿生补助比例23%的基础上,又将对深山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助扩大到100%,补助标准也相应增加。
2014年,市级财政安排1788万元用于项目学校的深山区学生生活补助。2015年,又专门设立专项资金2600万元,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发放。
我市还联合出台文件,设立高中阶段免费教育专项资金,保障山区学生全部免费上高中。并从2014年开始,市财政连续两年设立高中免费教育专项资金合计45.8万元。
2012年至2016年,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毕业近5000名初中生,3200多名学生考入普通高中,其余全部到职业高中就读。
今年中考,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初中学生成绩更是全面开花。普通高中上线人数中,达到省级示范性重点高中最低控制分数线550分以上220人。高考业绩同样不俗。赞皇二中招收的第一批山里娃今年参加高考,成为山区教育扶贫项目学校中的首批高考生。54名高考生本科上线27人,达到50%,其余27人全部超过专科录取控制分数线,顺利升入高等院校就读。
随着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的强力实施,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轻装上阵打工致富,13500名学生家长进城创业,家庭状况显著改善。
这项足以载入史册的惠民工程,正在把人民赋予市委、市政府的历史使命,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
病有所医为居民健康提供保障
病有所医是生命最朴实的需求,只有守得住健康,才能乐享人生的锦绣繁华。
让老百姓能看病、看得起病,始终是市委、市政府牵挂的重大民生问题。几年来,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惠民医疗工程,已经把梦想一步一步化为现实。
白墙红瓦、花池环绕,栾城区南高乡南宫村新建的卫生室就建在村中心,总面积达到136平方米,自投用以来,日门诊人次比原来增加一倍还多。
而像这样的卫生室在我市农村如今随处可见。
57岁的村民王俊英专程来看病,看完竖起了大拇指:“交通方便、环境卫生,政府真是为咱百姓办了件大好事!”
走进卫生室细看,诊室、药房、处置室、治疗室、观察室、宣教室“六室”齐备、标识清晰,墙上挂着液晶电视专门用于健康教育宣传,新农合补偿公示栏醒目地张贴在白墙上。
这几年来,可以说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卫生事业投入最多、发展最快、成效最大的时期,也是全市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市委、市政府把民生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实施医疗改革,加大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力度,着力提升省会医疗机构技术水平,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有数据可以佐证:2010年,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3.3岁,到2015年提高到75.5岁。同期,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由21/10万和11%。降至11/10万和4%。。
数字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措施的精准到位。
我市先后投资3.08亿元,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4041所,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标准化村卫生室的全覆盖。2013年,我市作为全省首批试点启动了新农合大病保险。全市新农合筹资标准逐年提高,参合稳定在96%以上。全市全面推行驻村医生制度和乡村医生“3+X”签约服务,覆盖农村居民253.64万人。
在城市社区,全市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10所,城市街道覆盖率达到100%,市民步行不超过15分钟即可到卫生服务网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年接诊超过500万人次。全市推广“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组建家庭医生团队564支。
2012年起,我市在全国率先建立起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关怀扶助机制,全方位帮扶计生困难群体,并于2015年建立了计生特殊困难家庭医疗服务绿色通道,对计生困难家庭实行“四减、三免、两补、一服务”优惠政策。
全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取得良好成果。截至目前,市委、市政府已经累计支出2240万元,提前两年完成国家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要求。全市132个乡镇和52个社区的群众,都能在卫生院和社区中心看到装修讲究、服务优质的国医堂。74个乡镇卫生院的中医科标准更高,11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国医馆诊疗水平提升,1020个村卫生室成了中医药特色示范村卫生室。
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惠民医疗工程,正在一步一步让期待落地、让梦想成真。
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率连续多年为零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个大学生是否就业,背后牵扯着整个家庭、整个社会。
大学生就业难是个全国性话题,毕业即失业调侃着当代大学生的尴尬。
从我市实际看,作为一个人口大市,我市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十二五”时期,全市城镇实现新增就业4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5万人。全市城镇新增劳动力加上需要再就业的失业人员和其他人员,每年要安排就业近20万人。而我市,每年回来就业的生源毕业生都有5万左右,就业空间有限。
就业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
早在市委八届六次全会上,我市就把扩大就业列为“八大民生工程”之首,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确定了“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率为零”的工作目标。
市委、市政府突出精准发力,强化就业服务,最大限度满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强力推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揽子政策。
大学刚毕业的赵军霞开了家鲜花店,销售额一天比一天好。提起毕业后创业的最深感受,她说要感谢政府8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使她有了勇气去经营自己的小店。
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我市连续出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并设立3000万元的就业创业专项资金。自主创业毕业生每吸纳1人就业给予一次性创业带动就业补贴2000元。对驻石高校及其他社会力量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给予不超过100万元的一次性建园补贴。
我市还将小额担保贷款作为推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抓手,近三年来累计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补贴资金7200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贴息贷款3亿元,有4220名毕业生成功创业,带动就业1.27万人。
此外,还建立了11家涵盖家政服务、教育培训、社区物业等类型创业孵化园,每年容纳创业入驻实体1000户。全市共建立各类创业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园区近百家,入驻高校毕业生4800多人。
而在信息化建设上,全市建立了覆盖全市231个乡镇,57个街道办事处,538个城镇社区和4430个行政村的市县乡三级高校毕业生实名制信息数据库,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得到了实时动态监测,并且大部分得以分流在基层岗位。
同时,我市还加强基层就业项目的政策衔接,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仅2013年至2015年,就招募1655名高校毕业生到“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从事志愿服务,开发社区(乡镇)基层管理岗位1272个。
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提振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我市连续多年实现了石家庄籍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率为零的目标。
保障房建设让更多人安居乐业
安居才能乐业。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才能看到幸福生活的春暖花开。
市委、市政府将保障性安居工程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破解瓶颈难题,加大建设力度,使越来越多的低保户、外来务工人员及新就业职工住上了新房。
“没这套房子,就没我们幸福的家。”福华家园保障房小区郭亮家中,温馨整洁。墙上,是一家三口幸福的合影,从几年前搬进这个40多平方米的房子后,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其乐融融。
2012年,郭亮与妻子结婚,在一个老小区租了间小民房,每月租金1200元。
“房子很旧,遇到刮风下雨,窗户‘吱吱’响,经常停水、停电,就是这样的房子,租金占到了我们每月收入的一半。”郭亮说。
2013年,郭亮一家住进保障房,家里立刻省下一大笔开销,房屋面积比以前还大了。
“下水道堵了有人及时来修,遇到生活困难了有人来帮,出行也很方便,规划路打通了,大门口不远处就是公交车站,出了小区门口就可以买菜,很方便。”郭亮说。
几年来,安苑小区、珍集小区、建华家园、秀河家园、福华家园、红河小区、和华家园……一个个公共保障房小区投用,越来越多的住房困难家庭喜迁新居。
作为提升居住水平的一项重要工程,我市棚户区改造建设力度更是逐年加大,2011年至2015年期间,每年分别开工9548套、17235套、17483套、15079套、18170套。
截至目前,市区有3.3万余户居民住进了干净明亮的保障房,城镇居民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了20%,全市保障对象真正实现了应保尽保。
再看市民关注的老旧小区改造:自2014年启动改造以来,我市投入逐年增大,先后有479个老旧小区换了新颜。
在工农路383号院、长兴街8号院、石铁中南生活小区等多个老旧小区,随处可见平整的道路、新刷的楼体、崭新的大门、簇新的围栏,长兴街油漆厂宿舍的居民贾玲娣对此很是感慨:“小区变了模样,真的像搬了新家。”
变化还不仅仅只有这些,社区游园项目也成为老旧小区改善工作中的亮点。在保留原有的广场植物、花架、亭子等园林设施基础上,我市通过清理积存垃圾、进行外观修复,硬化铺装游园道路和设计新植园林景观苗木,整体提升了社区绿化景观,让小区更美、让生活更惬意。我市还在老旧小区推行物业管理,改善了小区卫生和治安环境,破解了老旧小区管理难题问题。
住有所居。人们沉甸甸的期待,正在从一张张蓝图变为越来越美好的现实。
屯警街头为百姓安全护航
安全是幸福的底线。当一座城市给予了每个居民妥妥的安全感,所有的幸福、追求和梦想,才有了着陆的基础。
这种安全感,已经沉淀于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
截至今年7月,市区110座综合警务服务站就已为市民街头服务满5年了。5年来,成功处置各类警情近120万起、调处矛盾纠纷35万余起、抓获违法犯罪分子6580名,主城区刑事案件同比下降8.6%,年均降幅超16%。
“每当夜里看到街角警务站亮着的灯,都感觉安全感满满的。”很多夜行的省会人都这么说。
安全感是衡量人民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指标。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瑞彬亲自挂帅,组织市委、市政府多部门细致深入调研,提出了“公安机关屯警于街、震慑犯罪、服务百姓,打造全国最平安省会城市”的明确要求。
2011年7月,110座街头警务站矗立在市区重点部位、繁华地段、居民社区、出入市口及易发案区域,担负起治安巡控、接警处警、交通管理、窗口服务、接受求助、法制宣传六大职能,1320名民警、1320名协警走进警务站,巡逻防控警力自此史无前例地占到了市区总警力数近三分之一。
全市构建了以警务站为基点,辐射周边2平方公里“出警圈、巡逻圈、防控圈”,出警速度较之以前的15分钟大幅缩短至3-5分钟,实现了“屯警街头,屯安全感在群众心头”初衷。
市民孙女士至今还记得曾在桥西蔬菜市场附近被一名男子抢走挎包。她随即大声呼救,附近的简良警务站民警闻警而动,迅速出击将该男子制服。从民警接警到抓住嫌犯,仅用时1分38秒。
2014年起,我市警方针对火车站、南三条市场等重要部位,补充武警官兵加强巡逻,使警务站在原有六大职能基础上又增加了“反恐处突”职能。
九中街和平路口东北角的二院警务站,就是一处充实了武警巡逻队伍的警务站点。
一到夏夜,毗邻省二院的九中街、和平路上便人流涌动、很是热闹。人们心底里流露出的那份踏实与从容,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身边的警务站和巡逻队伍。
在警务站建立前,市区巡逻主要以车巡为主。警务站建立后,车巡模式转为适应不同实战条件下的汽车、摩托车、徒步合成化模式,队伍可以随时进入发案率高的小街小巷,对罪犯的心理震慑大大增强。
谈固社区居民金玲慧说,单位离家较远,以前下夜班回家,总是提心吊胆,因为巷子深,路灯时常不亮。“现在好了,如果真有特殊情况,不用打110,喊一嗓子,警察都能听到。”
全市110座警务站,组成了一张高效的巡逻防控网,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警务效能的提升,更有价值的则是民心安定、社会稳定。
白天随时能见到巡逻的民警,晚上能见到闪烁的警灯和缓缓驶过的警车,对百姓来说是一种温暖,是一种信心,是一种安宁。
事实上,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的民生工程不止以上所述,推进蓝天碧水工程,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社保机制,开展主城区小学生放学免费托管服务……
民生建设永无止境。正因其为民心所向,民心所望,民心所依,民心所托。
新的征程之上,市委、市政府将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及省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倾力支持民生、关注民生、建设民生,为不断提升群众福祉、为建设幸福石家庄,而付出更大心血、创造更多成果、惠及更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