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信:“美丽乡村”中的白洋淀才会更美

14.04.2015  19:51

为发挥“华北之肾”白洋淀位处京津周边重要生态屏障作用,并落实环保部联合 河北 省政府就白洋淀环境保护问题召开的约谈会议精神,安新县在全县6个乡镇45个村范围内推进白洋淀连片美丽乡村建设,涉及淀区154平方公里、10.7万人,计划总投资4.5亿元。(中新网 4月14日)

说起白洋淀,有人会说文学史中的白洋淀派,有人会想生态意义上的“华北之肾”,但对当地人而言,白洋淀就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水土,荷花、芦苇、黄土和碧水,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这意味着,白洋淀和当地人荣辱与共,要想让它发挥京津生态屏障作用,既要看好水,也要养好人。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让当地人在靠水吃水之际,协调人和环境的关系,让水和人都变得更美丽。

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改变见微知著,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民宿改造、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等问题,都是农村多年传承的生活方式,子子孙孙没多少变化。但是,正是这些被遗忘的细枝末节,让农村生活变得越来越恶劣,经济好了,环境差了,一家一户改变起来有心无力,只好选择背井离乡,去寻找宜居之所。于是,农村生态环境陷入恶性循环,人们无节制地使用身边的资源,最终却是为了远离它。比如,白洋淀就曾遭受水体污染、过度开发等种种危害,湿地功能下降,华北明珠不再,乡人的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现在,政府的投资将转化成乡村里的公共服务,能极大地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也会促使村民对身边的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简言之,以前治理白洋淀,是把村民排除在外的,现在是把白洋淀当成村民生活的一部分共同治理,这就会吸引村民积极参与其中:美化乡村有利于白洋淀,治理白洋淀有利于村民。维护白洋淀生态环境,就是维护美丽的生活。这样的双赢局面,才会让生态环境保持下去。

如今,乡村生态普遍面临着“先污染后治理”的危险,这是等而下之的发展模式,急需破局。此时,治理生态环境和建设美丽乡村并重的“白洋淀模式”,值得借鉴。因为,乡村建设需要吸纳外来资源,也要整合内部资源,才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提升自我组织能力,把垃圾、污染、旱厕等生活中的牛皮癣揭下去,让生活越来越美丽。同时,借建设美丽乡村的契机,把城镇化建设提上日程,让村民在家里就能过上市民的生活,“白洋淀模式”才能推动全面的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