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北临内蒙,南拱京津,是全国生态建设最重要的地区之一,担负着“为北京阻沙源、为天津含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当地拓财源”的重任。近年来,该场把森林可持续经营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以加快资源培育,提高森林经营质量,建设稳定健康森林生态系统、实现富民强场为目标,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效,特别是在公益林建设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一、公益林经营现状
“十二五”以来,林场以国家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为依托,通过森林分类改革,大力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公益林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全场公益林总面积4.2万公顷,蓄积358.5万立方米。2010年林场进行了公益林分级:一级1.3万公顷,二级0.96万公顷,三级1.94万公顷。期间,全场需抚育公益林的面积有1.94万公顷,平均年抚育量为0.4万公顷。通过采取综合抚育、定株、透光抚育等措施,可实现公顷立木蓄积由现在的每公顷94.6立方米,提高到每公顷96.8立方米,提高了2.3%。
(一)形成了以公益林为主的林种结构。随着林业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分类经营工作的启动,从“十五”以用材林为主的林种结构,到“十一五”转变为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林种结构,“十二五”全场形成了与区域功能划分相适宜的林种结构,林种类型齐全,森林多功能得以稳步提高。
(二)公益林经营逐步走上科学化、法制化轨道。公益林经营管理形成了以分级管理、分类施策为主的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林木采伐的法律法规;公益林抚育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有效支撑了森林经营活动的开展。
二、公益林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公益林占资源总量比重过大,抚育难度大。从总量来看,公林场益林4.2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56.7%。作业地块处于偏远难地段,林地清理费力费工,每个工人每天清理林地1-2亩。
(二)公益林结构和质量问题突出。林场保护区内人工林分密度1425~1950株/公顷;天然落种地块达到14400株/公顷,由于长期得不到有效抚育,林内卫生状况越来越差,已形不成健康森林。而且可供采伐利用的成熟林与过熟林面积和蓄积量很少,可利用比例偏低,森林生态系统整体调节降水、防风固沙和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还比较弱。
(三)国家政策补贴偏低。2010年国家抚育补贴试点项目每亩补助100元,虽然解决了部分资金难的问题,但是林场在实施修枝、定株抚育、透光抚育时亩投资都在100~150元,个别地块甚至更高(包括税费、道路维修、林地清理等),职工对中幼林抚育工作生产积极性不高。
三、主要经营举措
(一) 以森林培育为重点,实现资源的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林场每年自筹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幼抚、割灌、防寒等措施,蓄积量较“十五”增加324.5万立方米。
(二)经营质量稳步提高。在森林经营工作上,林场攻克了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技术难关,探索出了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等树种的容器苗造林技术,经过摸索实验,自行研发了容器苗挖坑机等造林机械。
(三) 以近自然经营理论为指导,提高公益林经营的效益。林场在公益林经营中引入近自然经营理论用于生产实践。采取机械疏伐、修枝、定株、引阔入针等作业方式,通过天然化经营,培育复层异龄混交林,加速林地“自肥”和物质循环,全面发挥人工林的经济和生态双重效能。
(四)实行生产质量责任追究制。总场将公益林经营管理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强化监督管理,严格要求,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一是进一步完善营林生产管理体制,落实公益林生产分级负责、分级审批的管理制度。二是严格执行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三是制定了林木采伐谁设计、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制。四是强化监督检查。
四、经营对策
(一)按近自然理论实施天然林改培
遵从自我恢复、自我调控的自然发展原则严格保护天然林。对林相杂乱、低效残次林分以择伐取代皆伐改造,采取适度的人工干预措施,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全面提升公益林的生态效能和景观的异质性和可视性。
(二)有计划、可持续地采伐利用
在提高森林生态整体功能、提升森林景观品位、保持资源总量持续增长的前提下,科学、周密地组织木材生产,兼用近自然林业、集约经营、木材市场成熟等理论的科学观点指导采伐利用,将木材生产放在全局利益中统筹考虑,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与利用。
(三)健全森林经营的法律法规
修订不切实际,不利于加强公益林经营的规章制度和规程规范,特别要抓紧森林采伐管理等制度的改革。
(四)完善林业有关政策
要尽快完善林业有关政策,建立有效的森林资源管理机制。国家对实施公益林抚育所需的森林采伐指标,优先予以保证;国家应加大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重点鼓励公益林抚育,促进林业生产和林农增收,确保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塞罕坝林场 王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