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言众议:让法律为网络发展“保驾护航”
健全网络法规正当其时
中国经济网网友 亦歌
网络空间是公共空间,网络社会也应是法治社会。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上,为了最大程度保障网民的表达自由,对网络谣言的打击一般局限于行政处罚,但立法的善意不能被违法犯罪者所利用。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人民群众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对于破坏网络环境、扰乱网络秩序、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理应受到法律的严惩。也只有如此,网络才能发挥出推动社会文明健康发展的正能量。
为网络添“信号灯”
中国经济网网友 竹影谣
红灯停,绿灯行,信号灯为交通正常运行做了很大的贡献。网络倘若无序混乱,就会肆意损害当事人权益。有时候,在网络上实施侵权行为的人躲在暗处,发一个帖子神不知鬼不觉,被侵权人想起诉的时候往往难以确定被告。互联网上的各类社交媒体迅猛发展,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不可小觑,但是网络侵权事件如何认定?硬指标是什么?相关法律程序是什么?最高人民法院此次出台的司法解释,为网络行为划上了“硬杠杠”。
给隐私上了一把“有形的锁”
中国经济网网友 冯玉壁
最高法以《规定》的形式明确了不得利用网络公开自然人的基因信息、病历资料、健康检查资料、犯罪记录、家庭住址、私人活动等个人隐私和其他个人信息,这不仅从法律角度保障了公民个人隐私,也给隐私上了一把“有形的锁”,断了别有用心之人随意窃取、恶意利用他人隐私的念头,而且一定程度上净化了网络环境,有利于促进互联网文明、有序发展。
让法律为网络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经济网网友 叶归根
坚持不懈,不断完善,才能让《规定》发挥更大的作用。依法打击网络犯罪,绝不姑息。违法网站要打,正规网站的“擦边球”也要清理,要对犯罪分子形成巨大的威慑力。还要对已有的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补充修订和完善,同时抓紧建立和健全法律监管体系和运行机制,明确监管部门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保证在监管过程中依法实施监管,确保运行畅通无阻,彰显法律应有的尊严。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友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mail.ce.cn(#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