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瞧病”是件冒风险的事儿

07.11.2014  12:35

年轻人有病求助网络成风,专家说“网上瞧病”误诊超四成

相信有不少市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或亲人身体出现不适后,嫌去医院费时费力,习惯性地先上网查问一番,然后根据结果去药店买药。不过有专家表示,虽说“网上瞧病”省时省力,可背后超四成的误诊率不容忽视。

□本报首席记者 王凤伟

胆结石诊断为胆囊炎 痛风诊断为关节炎

今年34岁的刘女士,在体育南大街一家广告公司做美编。3个月前,刘女士隐约感觉肚子不舒服:感觉肚子的右上部分胀胀的疼,看到油腻的食物就不想吃,有时还会恶心,口发干,浑身感觉没劲儿。刘女士打开电脑,登录了一家健康网站,通过查询和搜索,刘女士很快找到了答案——胆囊炎。随后,刘女士通过百度查询找到了几种治疗胆囊炎的药。

可出乎她意料的是,两个多月下来,她的那些不适症状非但没有减轻,且有越来越重的势头。无奈之余,刘女士来到河北省中医院。在该院消化科,医生通过详细询问及查体后做出初步诊断,可能是胆结石。通过B超检查,医生的诊断得到证实,且结石还比较多。最后,刘女士在医生建议下住院接受治疗。

和刘女士的遭遇大致相仿,家住宾南花园的赵先生今年64岁了,最近半个多月来赵先生总是感觉左胳膊肘关节部位疼痛。他的儿子上网查询后认为赵先生患上了关节炎。于是,去药店买了一些治疗关节炎的药品让赵先生服用。在吃了几天的药物后,关节的疼痛明显加重,且膝关节和右胳膊的肘关节也开始隐隐疼痛起来。后赵先生来到省三院东院进行诊治,在这儿被确诊为痛风。经一周的治疗后,赵先生关节部位的疼痛症状消失了。

百位受访者半数以上曾“网上瞧病

从本月4日起至昨天,记者围绕着“网上瞧病”对50位市民和50位网友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超过五成的受访者在身体不适时首先做的就是上网“查一查,问一问”。其中年轻人占到了绝大多数。

受访者李先生说,他在一家银行上班,平时工作比较忙,身体不适很难抽出时间去医院。“再说了,去医院看病多麻烦,挂号、排队、检查、找医生、拿药……这一趟下来,没有多半天的时间做不完,有时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李先生的话代表了多数受访者的心声,看病难成了很多人选择网上看病的主要原因。

记者了解到,一般的网上看病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医疗平台咨询。由医院或医药企业建立的独立医疗平台,如医院网站和“好大夫”等医疗平台,针对患者的提问进行解答。二是网友互助。通过网络互助问答平台如百度知道等,网友间进行病情讨论与互助。三是微信、微博、QQ等问诊。通过微信、微博、QQ等平台与医生直接交流。

网上瞧病”有的就是忽悠人

记者在百度上以“头疼、头晕”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结果得到27100000条相关信息。打开几家健康网站的网页,其标题大都是“专治头晕、头痛!”“权威专家为你解答!”“祖传秘方”“医学博士为您服务”等诱人字眼。进入一家网站,网页上不仅有“专家”的头像和介绍,还安排有“在线专家”接受咨询。接通连线后,对方对记者的“病情”进行了简单的询问,随后就建议到一家医院接受进一步检查。通过链接记者发现,对方推荐的是一家民营医院。

不过,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一些知名的健康网站则较为规范,对记者提出的问题除了能耐心给予解答外,还不忘叮嘱记者: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一位专门从事健康网站的业内人士表示,一些健康网站是由规模较小、效益较差的医院所办,这些网站大多将患者诱骗至他们的医院接受治疗。有一些网站推出所谓的“专家在线”,其实没有从医资格,对于患者的咨询,他们往往会把没病说成有病、小病说成大病,目的就是诱导患者到指定的医院看病、做检查、买药。

网上瞧病”,不能完全信任

网上瞧病”究竟靠不靠谱呢?对于这个问题,记者相继采访了省人民医院、省二院、省四院、省中医院、市二院的多位专家,结果得到的答复基本一致:可交流,可学习,可参考,但不能完全信任。

省二院神经内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有了网络、微信、微博等交流手段,确实扩展了医生与患者的交流空间和渠道,这样有利于普及医疗保健知识,但也仅仅限于交流和学习。对于‘网上医生’开具的‘处方’还需谨慎对待。就我接诊的患者中,有好多患者曾有过网上看病的经历,这其中的误诊率超过了四成。

出现医疗纠纷,维权很困难

那么,市民究竟该如何避开“网上瞧病”的“陷阱”呢?业内人士的建议有以下两点:首先应查明医生资质和网站是否经认证。这些信息可通过当地卫生部门的官方网站“执业医师注册查询”栏目查询。其次则是警惕推荐医院的和卖药的,正规网站的医生接受网络咨询时,一般只提供治疗原则、做些健康知识普及,不会随便推荐具体的药物或指定病人到哪个场所做治疗。

律师翟志龙说,“网上瞧病”如果出现医疗纠纷等问题,患者难以找到给出治疗意见的医生,相关部门也难以调查取证,造成维权困难。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