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缓冲期,限号预约给冲动型离婚“降温”
导语: 离婚登记工作时间每天受理50个号、上午下午各25个……日前,一则由上海市浦东新区婚登中心出具的告示引发热议。2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婚姻登记工作规范》规定,设立独立的离婚登记室,新增了询问笔录程序。离婚也要限号?不少网友愤愤不平,认为这是“神经病规定,拍脑袋政策”,甚至呼吁“干脆彻底取缔离婚办事处好了”。上海市婚管处副处长孙晓红透露,办离婚“私聊”以后,协议离婚登记时间有所增长。民政部门已经在考虑,像结婚登记那样在网上推出离婚预约,减少等待时间。
“离婚预约”是一种创新
颇具人情味儿
近年来,离婚率始终居高不下,而根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5》显示,2014年全国依法办理离婚登记363.9万对,粗离婚率为2.67%,已连续12年呈递增状态。连年递增的离婚率让众多憧憬爱情的少男少女不再“相信爱情”,而这背后也折射了病态的婚姻观。俗话说“冲动是魔鬼”,而离婚也不乏一怒之下的冲动,尤其是80后、90后这些年轻人,稍有矛盾就把离婚挂在嘴边的更是不在少数。虽说“冲动”是很好的借口,但一旦冲动起来,往往伴随的是后悔。曾经一对夫妻六度离复,这不就是冲动离婚的最好证明吗?
离婚预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排队等待时间,同时也为冲动离婚夫妻设置了一个“缓冲期”。其实,婚姻就是相互磨合的过程,吵吵闹闹在所难免,不然何来的“百年同船、千年共枕”呢?一时冲动,难免会做出错误的决定,而“离婚预约制”就是给那些因冲动、失去理性的夫妻一个缓冲的机会,让冲动的情绪得到冷却,让思维回归正常。
笔者以为,具有人情味儿的“离婚预约制”值得提倡,但也需社会及相关部门联合跟进,让预约离婚真正发挥效用。
是冲动离婚的一个降压阀
如今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因为夫妻双方缺乏深入了解及沟通,处理家庭矛盾不够理智等,冲动之下决定离婚的不在少数。因此,给婚姻一个缓冲期可以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有了这个缓冲期,夫妻双方可以做一个深入而平静的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冷静思考,只要对婚姻抱有希望,就有可能挽救这个家庭。即便最后仍旧选择离婚,当事双方不也能从这个缓冲期中获得经营婚姻和家庭的智慧吗?
每一段婚姻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爱与痛,作为当事的双方选择离不离婚是他们应有的权利,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给他们留下一个缓冲期,他们就会更理性、客观地思考婚姻和家庭。可见,预约是离婚的一个降压阀,离婚预约登记制度值得提倡和推广。
“离婚预约”不是懒政的借口
要看到,浦东新区婚登中心这样做并非不让公民离婚,而是更便民。一来可保证服务质量,二来能保障正常的工作秩序,何错之有?不设置一定名额,让当事人扑空,办理手续又浮皮潦草,才是对当事人不负责。
当然,仅仅限号还不够,应对新规定,浦东新区婚登中心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推出离婚预约制,减少等待时间;二是增加工作人员,尽量满足当事人所需。
此外,面对“限号大大降低了办事效率”的质疑,我们也该探讨一个现实问题——如何看待劝和不劝离?“宁拆一座庙,不毁一桩婚”,自古以来就被不少人奉为圭臬,甚至被视为一件积德事。一些婚登工作人员还因劝人不离婚获得了表彰。比如,武汉市一登记员曾获最美“红娘”金奖,原因是多年来,她以“打印机坏了” “网络故障”等借口,使500多对夫妇在离婚申请被迟滞后自主取消申请。诚然,有些夫妻嚷嚷离婚只是冲动,工作人员多劝解多撮合,确有必要。新规范增加分开询问笔录程序,想必也有这个目的。
其实,很多国家都在离婚程序中设计了冷静期或等候期制度。比如,加拿大法律规定,婚姻破裂而且分居达一年者,才准许办理离婚手续,除非已有既成的通奸或虐待证据。于此而言,如果工作人员发现申请离婚的人,并未到非离不可的地步,分开询问时花点时间尽力调解,又有何不可?
至于有人说上海办理离婚手续的市民增多,可能与2月份颁布的上海房产新政有关,则是另一个话题了。总体来说,浦东新区离婚限号并非不近人情,也不是懒政,相反,能让人看出其中的善意。
“离婚预约”制度的善意和效率并不矛盾
放眼全国,其他一些城市开始推行离婚预约登记制度,从善意的角度来说,“预约离婚”的确是一个有效的缓冲期,但是,对于一些确实需要离婚的人来说,善意不能替代效率,所以,民政部门在规范工作流程的基础上,要适当地增加窗口和工作人员减少排队时间,尽快完善“预约离婚”的技术和制度细节,畅通预约通道等等,总之,不能让“预约离婚”变得像“预约挂号”那么难!
其实,“预约离婚”缓解冲动也好,减少排队提高效率也罢,两者本身并不矛盾,都是一种善意。一方面,“预约离婚”是干预冲动离婚的一种方式,但并不能剥夺婚姻自由的权利。另一方面,公共服务机构不应该因为工作量的增加就将工作后推来变相减轻工作量。
所以,除了通过有效的询问、增加婚姻情感咨询窗口等方式来帮助一些本可以挽回的婚姻之外,无论是结婚登记还是离婚登记,都应该以方便群众为前提,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减少等待时间、避免来回奔波等等。所以,制度的善意和效率并不矛盾,希望“预约离婚”制度更完善。
(据京华时报、燕赵晚报、长江网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