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崛起的铿锵足音

15.12.2014  14:18

□本报记者 吴 温

这是一个今年年初才落地的新能源汽车项目的进度表:

20多天,完成征地工作;4月破土动工,9月首辆样车下线;总投资60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6.7亿元……

审视这些信息,建设速度所创造的奇迹令人震撼。然而,这远不是全部。把项目放在环保压力日趋加重、成本不断上升的现实中,这个名为“石家庄中博新能源汽车项目”所代表的,早已不仅仅是它自己。

是的,如今的石家庄已到了亟须产业转型、绿色崛起的关键时刻,等不得,慢不得。

要绿色、要崛起,不仅是民之所盼,更是政之所为。

唱响“绿色主旋律”,用一个个好项目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企业加快节能环保技改,加速传统搬迁改造,为发展提供绿色支撑;规划一批新兴产业项目,为产业升级注入新的活力……在转型升级路上,全市上下正在集中发力,全力破题。

身已动,心向前。在通往“绿色崛起”的坎途中,石家庄正一路踏歌,铿锵前行。

项目建设引领转型升级

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培育大产业,以大产业推动大发展,这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石家庄也不例外。

今年是我市项目建设攻坚年。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在这一年度落户、建设、开花结果。项目的顺利推进,不仅为我市经济带来了当下的发展质量和速度,更储备了未来的发展潜能。

翻开厚厚的“项目建设目录”,一串串数字让人眼热:今年,我市共有11个省重点项目、136个攻坚项目,总投资2195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659.3亿元,预计全年可完成投资735亿元。项目储备力量也不容小觑。就在一个多月前召开的石洽会上,首日便签约超800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超一半。

抛开这些项目的具体状态不谈,单看“类型”便不难发现,它们有着诸多共通之处。无论是医药、装备制造等“有中生新”的传统产业项目,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无中生有”的新兴产业项目,还是展现城市品位、繁荣城市经济的现代服务业项目,无一例外都是优化我市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在正定,总投资60亿元的中博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在对总装车间地面进行重整,很快便可进入规模化组装阶段。建成后年产新能源汽车12万辆。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74亿元、利税总计23.2亿元。

在新乐,河北三元工业园项目不过开工2个多月,却已初具模样。“用不了多久,这里将矗立起一个拥有国际领先设备及技术的现代化乳品加工企业。”该项目有关负责人说,未来,这里将形成年产奶粉4万吨、各类液奶25万吨的综合乳制品研发生产基地和物流中心。

在井陉,25兆瓦并网光伏发电工程现场,工人们在紧张施工。作为我市首个大型地面并网光伏电站,该项目年平均上网电量可超过2700万千瓦时,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节约标煤近万吨。

智者,善谋大势也。

项目带来的是巨额资金、先进装备、创新科技,必然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然会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经济战略性重组,不断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实现放开搞活,做大总量提高质量。

一个“领军项目”可带动一个产业,一批新兴产业将引领整个区域的创业创新。伴随着这些重点攻坚项目的不断推进,全市项目结构进一步得以优化,“以产业带项目,以项目促转型”的成效初步显现。

企业搬迁淘汰落后产能

绿色崛起,传统产业必须率先转型升级。

这些天,百年“铁路大厂”南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的整体搬迁,成了市民们关注的焦点。就在2014年的最后一个月内,位于老火车站北邻的老厂区内的主要设备,即将搬迁完毕。与此同时,位于栾城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的南车工业园则正忙着安装、调试,为明年3月的复产做着充分的准备。

一方面,已经被城市包围起来的企业,在城市中的发展受限;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繁华都市里的工业企业也显出了与居民生活、都市概念的格格不入。”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尤其是现在,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趋紧,搬迁,在主城外建设新厂区,实现规模扩大、产业升级,无疑成了必然选择。

加快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和产业升级,也一直为市委、市政府所关注。

数年前,我市便做出了加快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和产业升级的战略决策。2008年至2010年,先后搬迁改造或转产关闭主城区重点监控企业49家;今年6月又出台相关实施意见,提出到2017年,包括南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华北制药、常山纺织等19家污染工业企业将全部迁出市区。

然而,搬迁并非简单的“位移”,面对这道由资金、技改、市场、机制等诸多现实问题杂糅而成的算术题,要求企业真真正正做好“加减法”,“有中生新”,生出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向高端、高效、高质迈进,打造绿色崛起的力量。

还是在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搬过来两年左右的石家庄安瑞科气体机械有限公司,可谓开了个好头儿。适时调整产品结构、上新项目、培育核心竞争力等得力举措,给了企业“未来5年,产值预计突破50亿元”的底气。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们意识到这个道理。借力搬迁所带来的转型升级“新舞台”,上新设备、研发新技术、探索管理新机制,走向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我市继续在淘汰落后产能上做“减法”,通过“腾笼换鸟”重构产业新格局。从去年开始,集中拆除了西柏坡高速两侧35家水泥企业,减少水泥产能1850万吨,比原定计划提前3年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断了落后产能的退路,打开现代产业体系的通道。目前,我市已在这些水泥企业旧址上,谋划建设了石家庄西柏坡绿色产业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业、文化产业。光谷科技园、河北长城影视动漫旅游创意园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项目已在顺利推进中。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起跑

压减传统产业产能,有无新的产业承接?

我市在压减过剩产能的同时,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有新突破,传统产业转型要有新作为,扶持高成长性企业要有新进展,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项硬任务,立足我市实际,明确发展重点,拿出具体规划,完善政策措施,并落实到企业项目上,强力予以推进,加快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促使石家庄市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从而再造一个竞争力强大的石家庄工业。

一年间,《石家庄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条政策》、《石家庄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8年)》、《高新技术成果落地石家庄奖励办法》,以及《加快省会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2014-2017年)》、《关于加快推进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密集出台。规定时间节点、制定明确目标、亮出给力措施,一个重点突出、结构合理、龙头带动、梯次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也因此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

在此基础上,今年以来,我市又积极谋划实施了东旭光电产业园等143个重点项目,同辉电子半导体照明产业化等63项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博深工具激光焊接金刚石技术等58项关键基础技术研发项目,力促高新企业加速发展。

位于东旭集团旭新光电玻璃基板后加工车间内,两条生产线正全力运转。其中一条今年9月份刚刚点火运行。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现在国内玻璃基板市场供不应求,尤其是0.5毫米和0.7毫米的需求量很大,他们便是抓住这一商机,又投资9亿元建设了玻璃基板第三条生产线。预计该生产线投产后,可年增产55万片,增加销售收入2亿元。

如今,大数据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正是瞄准这一点,河北四方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新上了大数据服务中心项目,建设装机4000台标准服务器的双独立单元数据中心。这在全省尚属空白。此举也必将为河北省大数据中心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示范引领和推助作用。

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壮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水平、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延伸循环化工产业链条……如今,一大批像君乐宝、四方通信、中博新能源汽车、东旭集团等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历经“加减”洗礼后的产业,正以全新的面孔在迅猛成长着。

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把发展新兴产业的“加法”作为“乘法”做,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只有把这一理念落实到企业和项目中,明天的产业结构才能越调越优。

如今,“创新驱动”这简单的四个字,已经成为众多企业潜移默化的践行指南。把创新落实到企业和项目中去,寻求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等有机融合,从而领先于对手、领跑行业,为企业自身,也为这座城市的跨越赶超再赢几分胜券。

274亿元、23.2亿元,这是中博新能源汽车项目一期投产后预计的销售收入和利税总计。为什么这样“”?就是创新。因为它掌控了全球钛酸锂电池材料顶级生产技术,不仅充电速度全球最快,而且这种电池比普通锂电池的寿命长近10倍。

上个月,石家庄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揭牌。这标志着该公司走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步伐又迈进了重要一步。今后,公司也将以此为纽带,对接引进院士创新团队的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的创新型科技研发人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我市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共争取科技部、省科技厅各类科技项目137项,资金1.02亿元。登记各类科技成果240项,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试点)43家,省级以上孵化器9家,在孵企业660家。新增8家院士工作站,7家省级创新型企业,2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总数达到9家。

科技创造未来。怎样才能更好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搭建起一个从技术创新到成果落地转换的平台?

12月12日,由市政府发起和组织的石家庄京津冀产学研联盟正式揭牌成立。为这道题目增添了生动的注解。联盟以“创新驱动、合作共赢”为宗旨,通过整合省会产业优势和京津冀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资源,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扶持和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联盟成立得到广大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的大力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242家会员加入。联盟成立当天,共发布科技成果2299项、技术需求70项,13项产学研合作项目现场进行了签约。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联盟发展壮大,必将推动京津冀的人才资源、科技资源更多到石家庄落地生根、创业发展。

在此之前,今年7月,石家庄科技大市场,作为河北省首个集技术转移、产权交易和科技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交易平台建成运营,迈出了“加速把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探索的第一步。截至目前,已有50家中介和金融机构入驻,并与北京科委、中国技术交易所等17家机构开展合作。尤其是伴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不断推进,科技大市场再添新内涵,有望整合吸纳全省乃至京津冀区域内的优质科技资源,搭建起创新要素流通运转的大平台。

据了解,未来,我市还将继续实施创新驱动,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实施人才战略,打造面向京津带动全省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同时,通过强化企业创新主导地位,在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与京津开展联合公关和示范应用,共享研发成果。依托我市既有的三家国家级开发区、22家省级产业聚集区,打造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听,嘹亮的前进号角已经吹响。迈开步伐,我们将继续写就跨越发展的新乐章。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