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看河北】邢台西部绿太行成了“聚宝盆”
努力建成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涵养之区、旅游休闲之区、生态产业之区
邢台西部绿太行成了“聚宝盆”
青山绿水环绕的邢台县前南峪,恰似一幅山水画。记者 赵永辉摄
河北新闻网讯(记者闫立军、邢云)2016年以来,邢台市按照“把太行山努力建成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涵养之区、旅游休闲之区、生态产业之区”要求,坚持以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为抓手,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整合资源,创新模式、拓宽领域、提升标准,山区综合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去年完成投资19.25亿元,发展经济林14.1万亩,营造生态林3.28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种植结构调整10.1万亩,全市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4.2%,深山区达到75%以上。
邢台市西部紧靠太行山,沙河市、邢台县、内丘县、临城县等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此,山区面积570万亩,人口70余万,因地理条件差、基础落后等因素制约,这些地方一度是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薄弱区域。现在,该市坚持实施山区综合开发,把改善生态、保护生态作为首要任务,“绿色”版图不断扩张,绘就了一幅幅绿富美的生态画卷。
如今的邢西太行,处处都铺陈着源源不断的“绿”。“前南峪的游客中不仅有来自邢台、邯郸、石家庄的市民,还有许多来自北京、天津、山东、河南的游客,尤其是京津两地的游客近两年成倍地增长。”前南峪村党委副书记郭高升介绍说,过去的前南峪,是一片荒山秃岭,无雨成旱、雨大成洪。如今在前南峪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以其为代表的山场治理模式被确定为国家标准,走出了一条山区综合开发的“太行山道路”。
以生态经济示范区为载体,让山区经济发展快起来。“十三五”期间,邢台市太行山区共谋划5000亩以上生态经济示范区61个。2015年,启动建设了10个,完成投资15亿元;2016年,启动建设了24个,新建示范区数比上年增加140%;今年新启动建设19个示范区,总数达到53个。截至2016年底,开工建设的34个示范区,完成投资14.89亿元;开工建设美丽乡村115个,完成投资1.93亿元;发展乡村旅游专业村39个,专业户599户,旅游收入1.29亿元。
以特色产业为平台,让山区农民富起来。近年来,邢台市针对山区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在山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临城县绿岭薄皮核桃、内丘县富岗苹果、邢台县前南峪浆水苹果、沙河市利多蔬菜等一批特色产业,对促进山区农民稳步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内丘县岗底村富岗公司为龙头的苹果产业带动内丘县苹果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并辐射周边邢台、石家庄、邯郸、承德等市14个乡镇369个行政村。现在,内丘县正在积极推动落实李保国教授生前的构想,以岗底村为中心,建设178平方公里的太行山生态大花园,通过促进全域旅游、太行山苹果小镇和国家级自然资源保护区建设充分融合,形成一个新的可复制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让山村人居环境美起来。在推进山区综合开发的同时,该市大力开展以净化、洁化、绿化、亮化、美化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全力打造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目前,太行山区已有108个村列入省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
以旅游开发为着力点,让乡村生态旅游兴起来。该市以培育精品旅游景区、塑造旅游市场新亮点为目标,围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资源和片区,大力推进整合、提升。重点创建天河奇峡和前南峪两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动打造28个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形成30个核心支撑旅游区,打造“日月同辉、群星闪耀”的旅游生产力框架,塑造邢台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以休闲农业为依托,让现代农业园区建起来。该市紧紧抓住当前现代农业园区快速发展和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旺盛的有利时机,积极培育休闲农园、采摘园、乡村嘉年华、乡村民宿、农业科学教育基地、特色小镇、国家农业公园等新兴业态,重点推进邢台县前南峪国家农业公园、内丘县岗底苹果小镇、临城县绿岭“市外桃源”、沙河市红石沟休闲生态农场、利多农业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项目,逐步将其打造成享誉全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现代农业园区。
一道风景线,一条发展路。据了解,邢台县、内丘县荣获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称号,邢台县前南峪村荣获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五百佳”提名奖,相继涌现出前南峪、富岗山庄、南沟门、红石沟、康源、绿岭、栾卸、百果庄园等一大批治山致富的先进典型,培育了“富岗”牌苹果、“绿岭”牌核桃等一批国家级知名品牌,成为太行山治理的样板。
目前,邢台市山区板栗面积发展到66万亩,苹果32万亩,核桃62万亩。全市山区果品年产量达2.15亿公斤,产值超过14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200元。
责任编辑:张永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