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未就业”不能只在校内绕圈子

28.10.2015  12:49

  教育部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目标将打造升级版,完成三个转变:从传统的关注初次就业率转向提高就业质量;从重视推荐毕业生转向关心学生成长;从就业部门向教学部门的简单反馈,转向协同育人。从2016年开始,要加强对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和服务,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机制。其中,包括不就业毕业生的统计工作。“统计的目的就是进行精准的服务和帮扶”。(10月27日《中国青年报》)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目标打造升级版而力争完成如上“三个转变”,这是应该的,教育部从明年起从“就业率统计”转向“统计未就业”,也是必要的;但我想说的是,“统计未就业”不能只在校内绕圈子。

  “统计未就业”不是目的,目的是千方百计让广大高校毕业生人人有工作。从招生计划到专业调整,再到人才培养,高校从过去的只注重“”到如今的更加注重“”,也即更加关注毕业生的就业,这在经济新常态的当下,虽说是在进步,但转来转去,还是在校园内转圈子;而事实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民生工程,应该多兵种联合作战,政府各部门及社会方方面面,包括毕业生本人,需共同给力,所以说,有必要开门统计未就业。

  所谓开门统计未就业,起码应三步走:第一步,信息跟踪毕业生,联系电话是什么,人在哪儿,找到工作了没有,是就业还是创业,母校应心中有数;第二步,未就业的原因,是“懒得就业”而“只愿啃老”还是“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是政府部门关卡多还是创业资金缺乏,如此等等,应该分门别类,找出未就业的原因;第三步,对症下药,或主动与政府机构多联系,以求降低门槛;或与用人单位多攀亲,以求人尽其用;或与毕业生本人多沟通,以求“自强不息”,“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困难克服什么困难”,就业好,创业更好,争取让每一位高校毕业生“劳动着,快乐着,也美丽着”,也让社会“和谐着”。

  就业乃民生之本。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一开口就是“产供销”,“”字当头,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干部”而“包分配”,所以,高校“不愁销”;现在呢?市场经济环境下,生产一种商品,首先考虑的是“销售”,这对于高校来说,关注毕业生的“销路”,就必须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多做些“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工作,高歌“大合唱”,我们的目标是——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