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理财发行激增 收益“雾里看花”是老问题

19.09.2014  21:54

  据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8月底,各商业银行发行的结构性产品数量已达1758款,逼近2013年全年发行量。然而,由于结构性理财产品本身投资的标的较多,产品结构较复杂等特点常常让投资者感觉“雾里看花”,加之其超高的预期收益率,投资者认购时更加难以抉择。

  有专家建议,在挑选结构性理财产品时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投资者在选择时需要三思而行。

  本报记者 陈思源

   1-8月产品数量达1758款

  据普益财富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商业银行发行的结构性产品共计1838款,月均发行量约为153款,而2014年截至8月底,各商业银行发行的结构性产品数量已经达到1758款,不仅逼近2013年全年发行量,而且月均发行量达到约219款,环比增幅高达43.14%。

  从发行主体来看,2014年以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结构性产品发行量增长迅猛,1-8月份共发行结构性产品718款,总数直逼外资银行的729款,不但与2013年同期相比增幅达到54.40%,而且超过647款的全年发行量。

  除了股份制银行,其他各类发行主体也不同程度地在结构性产品发行上有所发力,国有银行结构性产品发行量与2013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5倍,达到288款,城市商业银行则基本持平,农村商业银行实现“”的突破,出现了首家发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银行。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结构性理财产品尽管迎来了发售小高峰,但宽松的流动性让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断下行,与其预期最高年化8%甚至10%的收益率形成鲜明对比。记者了解到,以往,这类理财产品就是不达预期收益的“重灾区”。

  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今年结构性产品的发行数量较此前有明显增长,但令人遗憾的是,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有所下滑,平均实际收益并未达到5%。“之前,有部分银行有意隐藏收益表现较差产品到期信息的情况,已被诟病多时。”该业内人士称。

  数据显示,上半年在24家有到期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银行中,仅11家银行披露了部分产品的实际收益率。有分析师认为,目前在非理性的市场环境下,银行为了自保声誉,对实际收益率表现较好的产品公开披露,实际收益率表现较差的产品则不披露。

   稳定投资锁定收益

  记者了解到,2014年以来,结构性产品的发行数量不仅增长迅速,而且产品收益结构设计也出现了非常多的变化,使得结构性产品的丰富性大大增加,其中不少改进更有利于投资者获得较为稳健的收益。“整体来看,结构性产品在2014年以来的发行提速预示着银行理财正在逐渐朝向摆脱以预期收益为主要发行形式的方向发展,各大商业银行也推动银行理财朝向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管理转型,”普益财富研究员认为,在未来存款利率市场化之后,以预期收益率发行的获取固定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将逐渐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以资产管理为核心的以净值类、结构性产品为代表的银行理财产品,银行将发挥自身资管管理方面的实力,以代客理财理念为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谋求最大利益化。

  不过,尽管结构性理财产品显现了强劲的增长动力,但由于结构性理财产品投资标的多,产品结构较复杂。为此,有专家认为,投资者往往在选购结构性理财产品时并不能正确认识产品本身及自身购买能力。该专家建议,投资者无论选择何种投资方式、何种理财产品,都应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闲钱配置时间长短,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投资者在购买挂钩类理财产品前,应该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标的市场挂钩的产品,对该挂钩品种的走势有一定判断。”上述专家表示,从稳健的角度来看,挂钩利率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较高,挂钩股票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实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偏低,投资者要谨慎选择。“其次,在选购结构性理财产品时,要问清楚产品是100%保本、部分保本,还是不保本。目前结构性理财产品以保本型居多,但一定不要认为保本就是100%保证本金安全,要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中的保本比例,有的产品为部分保本产品。”上述专家认为,与此同时,结构性理财产品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相对较低,也有可能亏损本金,因此投资者在购买时,最好是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利用部分投资资金进行投资,分散风险。(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