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16次集体学习:经济话题出现频率最高

08.07.2014  11:31

    【特别报道】中央政治局十六次集体学习在学啥?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红茹|北京报道

    6月30日,中南海怀仁堂,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改进作风制度建设”进行第十六次集体学习。

    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每一次都会被广泛关注。除了每次的学习内容,大家还在关注:中央领导集体学习的内容是如何确定的?每次集体学习的时间有多长?学习过程是怎样的?授课老师来自哪些部门?

    “讲师”中多次出现部级官员

    “加强改进作风制度建设”是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的主题。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抓作风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必须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之中,全面提高党的建设工作水平。

    “这次学习主要强调党的建设,这是关系我党生死存亡的大事,联系几个大老虎落网,在这个时机讲这个问题,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实际意义。对党员干部会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郭湛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郭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师”。

    6月30日的这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并没有邀请学者“讲课”,而是由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陈希、河北省委书记 周本顺 等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全党以及本地区本部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作风建设的情况。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听取了他们的发言,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其实,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的16次集体学习中,已多次出现部级官员“讲课”。

    在2013年1月28日进行的第三次集体学习中,时任外交部部长杨洁篪、时任中联部部长王家瑞等结合工作实际,先后就当期的学习内容——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发表了意见;在2月23日进行的第四次集体学习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适时、最高院副院长沈德咏等结合实际工作,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发表了意见。

    部级官员“讲课”,在往届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并不多见。郭湛对这种学习形式上的创新颇为认同:“这些官员都是参与者,每个人介绍自己分管领域的情况,从不同侧面反映各方面的情况和看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国家行政学院竹立家教授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十八大以来,我国中高级官员中,许多都是专家出身,跟以前的官员相比,在学历、知识高度、政策制定能力等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提升,“都是学者型官员,一方面有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实践经验,让他们给中央领导人讲课,内容会更充实,针对性也更强,能避免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