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浑水缸”是如何变清的?
浙江省温州市珊溪水库年供水量7.3亿立方米,是温州市500多万人口的饮用水源。以前由于面源污染,水质一直很差。通过最近两年多的环境综合整治,入库污染物减少了60%以上,水质提升为优质的2至3类。如今,珊溪水库清澈见底、碧波荡漾。
我们喝到的水是否清洁,这是每个人都很关心的问题。而饮用水质的好坏,首先取决于水源地水质的好坏。
但据水利部统计,当前,全国大约还有11%的饮用水源地水质不达标。如何有效提升饮用水源地水质,如何形成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长效机制,各地一直都在努力探索。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重要饮用水源地之一的浙江温州珊溪水库,短短两年间,水质从持续多年的劣等,迅速回升并稳定在优质以上,这是什么缘故?为探究竟,记者来到温州。
一刀切污
初秋的温州,太阳仍像火一样毒。珊溪库区却清风习习,凉意袭人。珊溪水库蓄水18亿立方米,烟波浩渺,不仅改变着当地小气候,而且供给温州500多万人用水,堪称温州“大水缸”。
如今的珊溪水库,清澈见底,水质优良,但在两年前,它还是另一副模样。温州市水利局党组书记王振勇介绍说,最近10多年来,珊溪水质直线下降,从2001年蓄水之初的一类,降到两年前的三、四类。珊溪水质快速下滑,主要原因是禽畜规模化养殖,禽畜养殖污染占到库区污染权重的62%。据库区文成县黄坦镇镇长薛乐之讲,整治之前的2010年,仅黄坦一个镇,就存栏能繁母猪17000多头,每年出栏仔猪30万头。
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是一个大难题,污水即使能达标排放,仍然是劣五类水质。这就是国家明确规定不得在水源地进行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根本原因。要扭转“大水缸”水质恶化的形势,就必须从治理养殖污染入手。王振勇坦陈,温州走过弯路。
原来,自2006年起,温州市投入巨资,解决库区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珊溪库区规模化养猪场总计40多万平方米,划分为禁养区和限养区。结果是,禁养区关掉的猪场,又搬入了限养区,养殖总量仍居高不下。
“每年‘切一刀’,越‘切’猪越多,越治污染越严重。实践证明,限养行不通,‘切一刀’必须转为‘一刀切’。”王振勇说。
于是,自2012年5月起,温州市把珊溪水源保护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市县二级水利部门总牵头,打响了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整治攻坚战。由于工作细致,补偿到位,全库区共拆除养猪场2286户,拆除栏舍63.71万平方米,削减生猪当量22.55万头,削减后库区生猪当量数为1.66万头。
畜禽养得少了,珊溪水环境立刻为之一新。黄坦坑溪入库口水质,由两年前的劣五类,迅速回升至二、三类。
转产转业
禽畜养殖是珊溪库区农民的传统产业,养殖场关了,农民靠什么致富?地方经济怎么发展?这两个问题是决定温州“大水缸”水质能否长期优质的关键。
在黄坦镇新龙村山里,有一大片松林,树干上用草绳绑满了仙人掌一样的东西。这是村民邢文平新种的名贵中药材石斛。邢文平养了10多年猪,长年存栏能繁母猪150多头。去年养猪场关门后,他与村里学林业的大学毕业生蒋经纬合伙,干起了中药材种植新营生。他们一口气种了20万丛,今年已开始采收,可连续收获6年。鲜石斛每斤收购价1200多元,今年第一批30多斤鲜石斛可创收4万元。初尝甜头的邢文平感慨道,“种药材收入高,不污染,比养猪强多了。”
比起邢文平,黄坦镇双坑村赵汉达所受冲击要大得多。黄坦镇以前长年养殖三四十万头猪,80%的饲料由赵汉达的饲料厂供应。另外,赵汉达还养了4000多头猪。去年3月,赵汉达响应号召,关了猪场,关了饲料厂,他一连多日睡不着。考虑到附近旅游景点较多,他流转了500亩地,就地办起“仙人居”生态农庄。目前,赵汉达的农庄已开门迎客,顾客一天比一天多。
温州市水利局库区管理处副处长刘化斌说,为帮助养殖户转产转业,温州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珊溪水源保护与转产转业帮扶工作的若干意见》,建立了“群众自主、政府引导、属地负责、部门帮扶”工作机制;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每年2000万元,连续5年共1亿元,帮助库区养殖户加快转产转业;设立困难补助专项资金1000万元,帮扶转产的低收入养殖户。
要保护库区生态,域内工业发展空间就受到极大限制,地方政府可能缺乏积极性。为此,温州市降低了对库区文成、泰顺两县固定资产投资的考核,重点考核珊溪水源保护,此外,在温州开发区划出8922亩地,为这两县建立“工业飞地”,努力缩小库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这两项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库区两县保护水源地的积极性。
以水养水
目前,我国城市供水定价由制水成本、输配成本、期间费用构成,但制水成本不包括水源保护费、生态补偿费,使地方政府筹集水源保护专项资金和生态补偿资金非常困难。许多项目由于资金不足,不能及时开展,水源保护设施的运行管理经费也难以落实。
截至今年上半年,温州水源保护工程已累计投入6.95亿元,5年内总投入将达16.3亿元。治污要钱,补偿要钱,帮扶要钱,钱从哪里来?
王振勇说,温州的秘诀是:筹资创新,市场运作,以水养水。为了满足珊溪水源保护庞大的资金需求,温州坚持“谁受益、谁分担,谁用水、谁出钱,用好水、多花钱”的“以水养水”市场化路子。一是设立财政引导资金,整合环保部门的生态补偿资金、水利部门的水利建设专项资金,每年筹集0.8亿元;二是收取水源保护治理费,前5年每立方米0.3元,后10年每立方米0.5元;三是以水库主管者温州市公用集团为融资平台,以财政整合资金为资本金,以水源保护治理费收益权为质押,进行贷款融资,确保珊溪水源保护建设管理资金足额到位。
“国家要尽快将水源保护费、生态补偿费纳入城市水价之中。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要合理提高,超计划用水要实行累进加价制,所得收入用于水源保护和生态补偿。”王振勇说。
通过两年多的整治,珊溪水库入库污染物减少了60%,水质持续稳定在优质水平,成为当地生态旅游新亮点。温州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经验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