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与绿色经济的融合
河北广播网邢台6月23日消息(记者 孔德琳)昨天(6月22日),“美丽河北 红色行”网络媒体采访团来到距邢台市区60公里的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大家在这里参观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纪念馆、车览前南峪生态旅游区,感受着这里“红”与“绿”给人的财富和力量。
前南峪的“红色”文化
采访团参观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纪念馆 孔德琳 摄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创建于抗日战争爆发前期,担负着为中国革命培养大批优秀军政干部的使命。初创于陕北,后随形势发展辗转敌后办学,1940年抗大总校进驻河北邢台县浆水一带,校部就设在前南峪村。在最为艰苦的抗战时期,抗大在前南峪得到了发展,三年间先后培养了18000多名优秀的军政干部,为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纪念馆通过黄河之滨英雄集结、华北敌后岁月峥嵘、突围返陕东北办学等六部分向大家讲述抗大在这里的历史。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纪念馆保存的学习教材。孔德琳 摄
在艰苦环境中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红色”精神成了前南峪宝贵的财富。
前南峪的“绿色”奋斗
前南峪的美丽风景。孔德琳 摄
行走在前南峪满眼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一位同行感慨,“这里的绿真的可以让人醉到心里”。事实上,谁也不会相信这里曾是“穷乡土岭光山头,洪水下山遍地流,沿川冲走河滩低、十年九灾不保收”的穷山村。
行走在前南峪,满眼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孔德琳 摄
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回忆说,“1963年特大洪水让这片大地雪上加霜,冲走300余亩良田,很多村民到山西以要饭为生。大灾过后,前南峪村党组织下定决心向穷山恶水宣战。”
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向采访团讲述这里的发展变化。孔德琳 摄
通过探索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沟域综合治理模式,实施山区综合开发,植树造林、重整土地、艰苦奋斗30多年,如今的前南峪村10条大沟、72条支沟,8300亩荒山全部实现绿化,植被覆盖率达94.6%,林木覆盖率达90.7%,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心谋求发家致富的前南峪人,利用本土自然资源,发展企业,每年产生纯利润近千万元。然而,工业的带来的不只是利润还考验着这里的环境,面对抉择,前南峪人清醒地认识到,靠山护山,才是根本必须坚定不移走好生态建设路。
2001年,前南峪开始了生态经济升级改造。借鉴“抗大”红色资源和生态经济沟绿色资源,培育观光休闲特色农业,做大旅游产业。投资500多万元改造升级了经济沟内基础设施,引植30多种国内外新品经济树种,规划建设了美国树莓、乌克兰大樱桃等七大精品园区,建成了玫瑰园、柿子沟、红果梁、栗树山庄等观光园。
郭天林向采访团介绍,“去年,景区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960万元,旅游带动收入1860万元,当地人均收入1.18万元。”
如今,前南峪山坡绿了,群众生活富裕了,前南峪人还在向着“产业美、环境美、精神美和生态美”的更美乡村奋斗着,这真是美在山坡、美进人心的最美的“红”配“绿”。
编辑: 石家庄新闻网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