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信:抵制洋节背后的不宽容更可怕

26.12.2014  18:02

    “别的学校学生都出去过平安夜,我们为啥要待在学校看宣传片?”24日晚,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学生发微博称,学校在平安夜组织全体学生观看中华传统文化宣传片,并在校园挂出“抵御西方文化扩张”、“坚决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宣传标语。该校认证微博称“应发扬祖国传统节日”。(华商报 12月25日)

    无独有偶,当日湖南一高校的学生,身着汉服,手举“抵制圣诞节”、“中国人不过外国节”等标语,呼吁市民回归传统节日。这些行为直白地表达了对洋节影响中国传统节日的担忧,虽然更像是杞人忧天。

    显而易见,抵制洋节本身就有解不开的逻辑矛盾。比如,抵制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并试图用七夕节等传统节日代替它们。可是,元旦、周末等节假日概念与洋节同出一源,如果一律抵制,我们很可能就无法正常生活,如果选择性抵制则缺乏说服力,抵制理由不攻自破。

    而且,对包括学生在内的民众来说,无论传统节日还是舶来洋节,都是给自己找乐的借口。就拿圣诞节来说,它并不是法定节假日,大家也都是在八小时之外怡情,不耽误工作,不影响他人,纵然大部分都是商家的噱头,又何必计较中与洋的节日血缘呢。过度紧张的生活里,这是为数不多的放松,应当抱有宽容和尊重的态度。

    无论是封校组织看传统文化宣传片,还是走上街头举牌反对过洋节,表现出来的只有不宽容。如果个人不宽容,其效果最多加诸自身,过啥节不过啥节都是自己的选择,并不会影响他人。如果一旦成了有组织的不宽容,比如带有强制力的封校,这不光表现出了狭隘的情绪,背后还会出现具体的受害者,就像这些出不了校门的学生一样。

    不宽容的内涵并不复杂,就是用自定的标准限制他人的自由。它不是研究洋节流行的原因并以此改造门庭冷落的传统节日,而是用敌对思维把洋节驱逐出去,只有破坏没有建设。就算打着理性过节的旗号,这也是为民众戴上紧箍咒。不宽容只有破坏性,没有建设性,它把自己摆到背水一战的位置,谁不支持或者敢阻碍它的目标,就会成为受害者。抵制洋节的情绪日积月累,就会撕裂社会的公共空间,人们的自由会遭遇压缩,因为人人表态,没了沉默自由。

    说到底,传统节日和舶来洋节本是并蒂之花,当部分国家和地区把春节定为法定假日,并包容孔子学院宣传的儒家精神时,我们也应该具有同样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