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 弘扬塞罕坝精神 绿色发展看河北】 保定:打造低碳之城 营造秀美山水
“塞罕坝林场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范例,也是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强生态支撑的楷模和标杆。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精神,就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牢牢抓在手上。保定市将继续大力推进“绿满太行”行动,加快建设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和城市森林,为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提供有力的生态支撑。并全力开展环境保护“风暴行动”,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良好生态环境,持之以恒地践行“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定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的坚持对党用心、对群众用心、对事业用心,精心精细精致极致地抓好各项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保定市委书记聂瑞平
长城网保定9月6日讯(记者 李艮春 孟捷)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风声水起,让太行山变“太阳山”的绿色发展战略应运而生;连续3年造林面积保持在70万亩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3年的23.8%提升至28.2%;2016年,空气质量综合排名退出全国重点监控城市倒数第一,PM2.5浓度均值比2013年下降31%,空气质量达标天数155天比2013年增加81天,保定生态环境的改善助推了经济发展。2016年,保定生产总值突破三千亿大关,达到3110.4亿元,综合实力和发展竞争力不断增强,重返河北第一方阵。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保定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低碳环保、绿色发展,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发展思维有着莫大的关系。
光伏领跑新能源 全民共建低碳城
行走在保定城市主干道“领跑低碳新能源,打造全国光伏城”公益广告语提醒着过往人群,保定是低碳城市建设试点之一。
2010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五省八市”作为我国首批低碳省区、低碳城市试点,保定是唯一入选的地级市。由此,“低碳”正式写入保定的发展目标,也揭开了探索低碳城市建设的序幕。
光伏应用、地热开发、低碳交通、建筑节能、碳交易…… 数年间,保定通过积极探索培育形成了光电、风电、输变电、储电、节电、电力自动化六大产业体系,特别是光伏产业风声水起,让太行山变“太阳山”的绿色发展战略也应运而生。
曲阳县大型光伏电站项目。郭英焜 摄
地处太行山东麓的曲阳县,是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而光照充足,临近华北用电负荷中心,高压电网密布,输电成本低等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光伏发电成为曲阳重要的扶贫产业,该县齐村、孝墓、庄窠等7个贫困发生率较高的浅山丘陵区乡镇在发展光伏产业中获益。
2013年,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在曲阳县孝墓乡柳树沟村建设光伏电站,租用村集体800亩荒山、村民400亩垦荒地。荒山和垦荒地分别按全县统一的每亩每年150元、880元的标准补偿25年。其中,前10年的补偿款当年就一次发放到位。
村党支部书记王志锁说:“没想到哇没想到,这祖祖辈辈守着的荒山变成了金山!”
截至2017年6月,曲阳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已达370万兆瓦,开发利用荒山2万多亩,7700余户、2.7万贫困人口直接从中获益,漫山遍野的光伏电池板成为贫困农民脱贫奔小康的“太阳”。
分布式光伏项目。杨华 摄
在发展大型并网地面电站的同时,保定市还实施了“金太阳”屋顶工程,积极建设以分布式屋顶电站为辅、兼顾分布式光伏照明“光储综合”型电站。2015年,保定分布式屋顶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100兆瓦以上。
据保定市发改委新能源处处长李显东介绍,截至2016年底,保定市节能项目达到23项,装机规模510兆瓦。
绿色低碳宣传活动。杨华 摄
在突出新能源示范带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为让百姓真正过上低碳生活,享受低碳生活带来的便利,保定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前提下,再“推一把”,大力实施低碳交通,建筑节能,在全市倡导“低碳生活理念”,引导广大群众逐步确立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费模式,真正让“低碳环保”的理念在寻常百姓心中生根发芽。
绿化攻坚满太行 绿水青山富一方
森林是天然氧吧、地球之肺,具有释氧固碳、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多种生态功能。自2014年以来,保定大力推进京津保过渡带和太行山绿化攻坚,在全省率先制定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整体规划,三年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56.5万亩,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同时,“绿满太行”行动的全面展开,促使保定连续3年造林面积保持在70万亩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3年的23.8%提升至28.2%,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观。
“绿色”布满太行山区。于正万 摄
生态的修复与改善释放出巨大红利,具有一定旅游基础的保定西部县(市)区纷纷叫响“全域旅游”。2016年,保定西部山区9个贫困县19个3A以上景区,带动周边157个贫困村发展旅游产业,接待136万人次,综合收入1亿元以上,辐射带动贫困人口9.9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的22%。其中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206公里的风景道串联起三县五大景区,辐射43个乡镇,打造旅游专业村64个,3.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以发展全域旅游为方向,以融合发展为手段,不再用“算盘”算小账,学会用“键盘”操作整合资源,产业+旅游能做强、资金+旅游能盘活、扶贫+旅游能突破、生态+旅游能改善、交通+旅游能变美。这也正是保定践行绿色发展的最好体现。”保定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李洪强颇有感触地说。
涞水野三坡拒马河沿岸风景。资料图
涞水野三坡百里峡景区吸引大批游客参观。资料图
2016年,保定承办了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涞水野三坡景区作为承办地之一呈现出了飞跃式发展。
涞水县野三坡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马树起称,凭借全省旅发大会的东风,野三坡实现了蜕变,成为“国内一流、世界水准”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野三坡的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是保定坚持绿色生态战略,发展全域旅游结出的丰硕成果。未来,野三坡产业会更加壮大,业态会更加丰富,影响会更加广泛,百姓也更加受益。
太行山绿化攻坚行动和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工程的实施,不仅推动了旅游事业的提质提速发展,也成为了山区综合开发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
易县绿泽农现代生态农业园区鸟瞰。于正万 摄
漫步于规划面积3万亩的易县绿泽农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向北可观巍巍太行的雄浑,面南可见悠悠易水,园内万亩林果,千亩生态养殖基地、百余亩智能设施农业,让这座山中农业园成为了附近7个行政村,7357人脱贫致富的宝库。
据了解,该园区坚持“农业园区、山区开发、美丽乡村、扶贫攻坚、乡村旅游”五位一体的建设理念和“公司+农户+合作社”的发展模式运营。建成后,年产苹果1.75万吨,其它果品0.5万吨,果品加工6000吨,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年产值将达到4.5亿元。
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开发建设日渐深入,生态环境得到提升,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不足3000元增加至如今的6000多元,一举脱贫致富。
林果业发展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赵大鹏 摄
生态建设与扶贫攻坚的结合,带动了农民脱贫,让绿水青山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目前,保定市西部水源涵养林和经济林基地建设规模日益扩大,新发展优质果品基地27.4万亩,实施村庄绿化1850个,新建林业园区20余个,绿化面积近4万亩,全市44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林果苗木产业占到了46%,不仅实现了“政府要绿”,还实现了“农民得利”。
壮士断腕去产能 背水一战卫蓝天
长期以来,GDP的冲动让钢铁、煤炭、水泥等产业在全省大干快上。产能不断增长的同时,利润却不断缩水,污染不断加重。作为纳入河北钢铁退出地市的保定,去产能,调结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始建于2001年的涞源县奥宇钢铁有限公司,具备年产生铁130万吨的生产能力。作为企业为解决贫困山区劳动力就业作出了贡献,但同时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也污染着当地的生态环境。
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秉持着壮士断腕的决心,保定强力推进钢铁产能的退出。目前,保定仅有的2家钢铁企业,一家已于2013年彻底拆除,奥宇钢铁也将于今年年底前拆除。届时,保定钢铁产业将彻底退出。
保定市发改委产业发展处处长谭世伟称,去产能会产生阵痛,但长痛不如短痛。旧产能不去,新产能难生,依赖于破坏或污染生态环境的产能难以挑起经济长远发展的大梁。
保定城区蓝天白云美如画。记者 孟捷 摄
作为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之一,保定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排名曾一度徘徊于全国城市的下游,改善空气质量迫在眉睫。要摘掉倒数第一的“帽子”,更要摘掉空气重度污染的“黑帽”。压煤、抑尘、控车、减排、迁企、增绿,制定实施“九项治本措施”和“十大减排工程”,持续开展煤改气、煤改电、煤改清洁能源,主城区三环以内基本实现“散煤清零”;全民动员净天、净城、净村,淘汰黄标车,全部关停西部沿山砂石料厂,在主城区实施扬尘管控、机动车限行、禁止露天烧烤、限放鞭炮、全市域禁烧秸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硬化增绿……一场“背水一战”的三年蓝天保卫战在古城保定就此展开。
保定市区空气质量明显好转。记者 孟捷 摄
三年攻坚换来的是保定空气质量与生态环境改观。数据显示,2016年,保定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2013年增加81天,保定空气质量综合排名退出全国重点监控城市倒数第一,蓝天再回归古城上空。
诚如保定市长郭建英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言,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始终坚持生态发展、绿色发展,才能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也是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