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精子库精源频告急 专家吁爱心男士捐精
中新社石家庄11月30日电 (高红超)“一旦志愿者捐献的冷冻精液经复查合格后,用不了3个月就供应出去了。”河北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人类精子库主任赵邦荣30日向中新社记者透露,该院精子库目前基本没有库存,每年采集的精子远远赶不上患者的需求。
近一两年,精子库遭遇“精子荒”、数百上千家庭排队等待精子的新闻频繁见诸报端。赵邦荣说,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建立首个精子库后,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8家精子库,精源短缺甚至“一精难求”的状况是大多精子库面临的普遍问题。
“出现‘精子荒’,一方面在于精子库对精子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另一方面在于,捐精者的积极性不够。”赵邦荣说,截至目前,今年河北省人类精子库累计接待志愿者700多人,与去年相比增长幅度很小。而阻碍志愿者捐精的原因源于人们对捐精的非科学认识以及“难于启齿”的害羞心理。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一滴精十滴血”,很多人害怕精液流失对健康有害。“这样的认知毫无科学根据”,赵邦荣说,精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少量有机物,正常情况下,当精液在体内达到一定量后,体内无法容纳就要排出体外,即“精满则溢”,正常男性每周2至4次的排精,并不影响身体健康。
长久以来中国文化对性的禁锢,民众“谈性色变”,也成为人们捐精的心理障碍。记者采访了一位到河北省人类精子库进行筛查的捐精志愿者,他说,自己从未将捐精的事情向周围朋友透露,大家对这类涉及到性的问题都比较避讳。另外,当联想到将来或许会有一个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存在,感觉怪怪的,这也是周围人对捐精不积极的原因。
但是社会对健康精子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河北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效群是生殖中心的医学专家,每天都会接诊大量不孕不育症患者。“5年前,门诊室一年接待5000多名不孕不育患者,而今年以来,我们已接待了3万名左右这样的患者。”刘效群说,受环境污染、饮食污染、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工作压力等多种因素影响,不育症患者呈逐年递增趋势。
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平均每8对夫妻中就有一对遭遇生育困境,在不育的夫妇中约有15%是因男方无精子症所致。“他们只有采用志愿者捐献的精液进行人工授精才能生育”,赵邦荣说,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下,这一人群对健康精子的需求很大。
中国自古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刘效群说,在这一观念影响下,不育夫妇想要孩子的心情非常急迫,他们在等不及从正规渠道得到精子时,甚至转到无法保证精源质量和安全性的私人小诊所,这对后代来说非常不负责任,她希望不育夫妇千万不要“病急乱投医”,一定要到有资质的正规医疗机构做供精人工授精。
“捐精是一项公益事业,能够挽救一个不育家庭,对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是有好处的。”赵邦荣说,他希望广大身体健康的爱心男士摒弃错误的观念,加入到志愿捐精者的队伍中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