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河北 精彩故事】保定涿州难以忘却的乡愁

24.02.2015  19:36

  行进河北,精彩故事,今天我们走进保定涿州,有一种乡愁只属于游子,没有离开的人不会明白,等待重逢的时间有多久,乡愁就有多深。又是一年“回乡季”,春运大潮粗线条的勾勒出全国亿万人口从城市到乡村的迁徙轨迹,游子带回去的不仅有年货,还有那些散落一地,难以忘却的乡愁。涿州的小柳村是河北台记者文宣的老家,这次过年回家,他又拾起了哪些乡愁?

  大年初一的一场瑞雪终于给羊年春节添了一些年味儿,孩子们踩着皑皑白雪高喊着“下雪啦”,而记者儿时的朋友们则拍张照片分享朋友圈,说“这才是小时候”。伴着踩在雪上发出的“咯吱咯吱”声,记者的思绪像老式电影放映机一样,倒放回小时候。

  每个人都会把乡愁衍变为具体的意象,是爷爷打渔的那条拒马河,水草伴着水波荡漾;是清明时节路旁的柳枝,伴着细雨纷纷;是黄澄澄一大片望不尽的麦田,散着似有似无的麦芽香;是我们走街串巷,追着鸡,赶着鸭,嬉闹在树林中捡枝桠,编成弓箭,发誓要把对方射瞎;用捡来的废铁换钱花,买根冰棍儿互相舔来舔去,谁也不嫌谁腌臜。这时候,村庄里炊烟四起,远处传来妈妈们悠长的吆喝声“吃饭啦”。这些幻灯片似的记忆片段里,始终有记者发小大猛的身影,大学毕业后,我们俩南北两地,一年只有过年见一次,而今年,他没有回家。我问他的乡愁是什么?他给记者发回的音频中这样说:

  大猛:文宣啊,今年我就不回去过年了,一是现在年味儿淡了,回去也没啥意思,正好单位这边有点事,忒忙,挣个加班费。你让我说说乡愁,我觉得还是咱们小时候特别好,那时候月亮特别亮,咱们贴着墙根挺蛐蛐叫,追着萤火虫乱跑,还有光着屁股在沙滩上摔跤……

  在城市落脚,是几乎所有游子简单的梦想。离开就意味着失去。在32岁的彩云眼里,曾经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小柳村变了模样:拒马河已经干了,岸边的杨树林换了一茬又一茬,垃圾却越来越多;夏天铺天盖地的蜻蜓已多年不见,就连夕阳西下,默默地坐在红墙根的耄耋老人也难觅踪影。

  这何尝不是记者的乡愁,可是近乡情可怯,怯的不仅是物变,更有人非。如今的乡村,种地的少了,打麻将的多了,随着大家族里“有出息”的子孙搬离农村,定居城市,大家少有往来,宗族观念越来越淡薄。彩云说,去北京工作前,她在这里生活了25年,短短7年,村里却没了朋友。

  彩云:小时候在那胡同里住着,过年大家都出来玩游戏。现在平时也不联系,一见面也不知道说什么,以前还串个门,去对方家里坐坐,现在也不去了,已经找不出以前的感情了。

  中国的高速发展,人们步履匆匆。老人们固守的春节老传统被年轻人的脚步冲得七零八落。拜年磕头被串门说一声“过年好”取代;三十晚上“洒岁”,初三“扫岁”后,嫁出的姑奶奶们才能回娘家的禁忌,也因年轻人繁忙的工作被废除。即使对于农村人来说最为期待的春晚也变得食之无味,无味的岂止是春晚,还有被机械化取代的春节食物。妈妈已经多年没有亲手制作年糕、馒头、豆腐这些过年必备食物,当年的味道不知飘向了哪里。随着年纪的增大,过年期间,亲戚之间的相互走动,也变成了一种负担。

  亲戚:现在想吃什么都买去,什么都有卖的,人们都懒了,其实自己卖的不如自己蒸的好吃。生活条件倒是提高了,但是没什么年味儿了,那时候多热闹啊,那时都盼着过年,现在都怕过年,来人看往的,你给他拿东西,他给你拿,没啥用。

  《落脚城市》的作者道格·桑德斯曾预言,“到21世纪末,人类将成为一个完全生活在城市里的物种。我们都是被城市化的一员,我们回不去故乡,也离不开城市。”其实,记忆中的故乡,一棵老树、一抹炊烟、一种味道,在心之深处;如今落脚的地方,一处霓虹、一杯咖啡、一座高楼,是生活在不断演进。

  只不过,印第安谚语说,走得太快,容易忘记为什么而出发,乡愁是所有人的精神归宿,它时刻提醒我们,别走得太快,停下来等等我们的灵魂。(河北电台记者周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