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审计需关注“五性”
近期,全国很多审计机关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精准扶贫”审计或审计调查工作,努力探索适合本地区、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模式。笔者认为, “精准扶贫”审计工作需关注以下“五性”。
关注选题立项的科学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立项是精准扶贫的起点,决定着项目成败关键。首先,审计人员应“号准”贫困的“脉”,分析本地区贫困原因、贫困 程度,找准“症状”的根源所在;全面掌握各地区自然环境、经济条件、人力资源等情况,为下一步审核“药方”做好准备。其次,审计人员核实“药方”是否“对 症下药”,获取本地区的扶贫项目资料,查看脱贫项目选择是否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脱贫、扶贫立项是否从实际出发、“接地气”,重点揭示选项脱离实际、“一 刀切”、“一股风”等不科学选项问题。
关注项目开展的可行性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有切实可行的扶贫项目,才能落地生根,才能帮助贫苦地区、贫困人群尽早摆脱贫困束缚。根据前期调查摸底情况,审 计人员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扶贫项目实地走访查看,关注扶贫项目张力和持久性,摸清“精准”扶贫项目的组织管理方式、项目运营情况,重点分析管理模式方面的 成功之处,总结经验和做法;重点揭示一批“短命”项目、“半拉子”工程,剖析“失准”的原因,汲取失败的教训,探索下一步扶贫发展新模式。
关注资金使用的规范性 。结合账务审计,重点查看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以“脱贫成功不成功、群众满意不满意”为衡量扶贫资金的使用成败的标准,打破以往“条 文杠杠”的束缚,关注脱贫扶贫资金统筹整合使用的规范性,分析扶贫资金所产生的“蝴蝶效应”;重点揭示扶贫过程中出现的贪污挪用、虚报冒领、闲置沉淀扶贫 资金和资源的行为,一经查处,审计人员应严肃处理。
关注扶贫项目的效益性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审计人员多调查走访贫困地区和重点扶贫户,了解扶贫项目所产生的绩效情况,看看扶贫工作前后来带来的 变化情况,听听老百姓对扶贫工作的“心声”,总结“精准”扶贫项目带给贫苦户的经济效益性,调查通过精准扶贫的“输血”所触发贫困地区或贫困户自身“造 血”的能力。看到“好风景”、听到“好声音”的同时,也要看清楚“差景色”、听清“坏声音”,分析“失准”扶贫的低效原因,提出适合本地区发展、可落地执 行、具有持续性扶贫的建议,注重从思想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多提出审计建议,发挥审计的“参谋”、“助手”作用。
关注项目资金的隐患性 。“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结合审计走访调查,审计人员重点查处扶贫项目在前期立项、中期实施、后期管理中存在安全隐患以及尚未暴露 出“隐性”问题,重点分析因选项不精准造成扶贫效果不明显,从而丧失更好选项“机会成本”;重点分析扶贫项目运营中存在薄弱环节,但尚未引发项目终止的隐 患;重点关注扶贫资金管理不规范、扶贫资源沉淀闲置等行为,造成扶贫工作停滞等问题。审计人员当及时向本地党委政府提出建设性意见,发挥审计在精准扶贫 “催化剂”作用,切实为精准扶贫保驾护航。(韩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