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应注重质量和效益
一直以来,河南被誉为“中国粮仓”,夏粮产量长期占全国1/4强。尤其是2015年,达到创纪录的702.36亿斤,等于向13亿中国人每人贡献50多斤夏粮,实现13连增。
但是,记录却止步于2016年的这个夏季。
国家统计局7月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河南今年夏粮总产量695.36亿斤,比上年减少7亿斤,减产幅度达1%。这对于连续13年高歌猛进的河南夏粮生产,无疑于当头一棒,让人猝不及防。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河南夏粮减产反映了什么问题?以后怎么办?科技日报记者就此深入河南粮食主产区与农民、种粮大户及基层干部座谈,并采访了相关专家,大家一致认为这不啻一记警钟,告诫人们粮食生产到了在高基点上谋求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
1%减产符合自然规律,不能一减产就大惊小怪
对于河南人,甚至对于全国人来说,早已习惯于过去13年绘就的夏粮产量连增曲线。但是,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著名小麦专家许为钢认为:“在夺取了13连增辉煌后,总产略减并不可怕。‘中国粮仓’已具备稳产增产的应变能力和深厚实力,应根据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协调发展粮食生产。应接受粮食产量年度间的波动,不能一减产就大惊小怪!”
他说,连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今年也多次提醒,“十三五”期间,国家不再片面追求粮食连续增产,但一定要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这应该是今后我国粮食生产的一个方向。
此外,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看天吃饭、“两丰一歉”曾经是农业无法逃脱的波动周期,“2003年以来,我们把这一历史规律改写为‘十三丰一歉’,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了!”许为钢笑言。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郭天财向科技日报记者摊开一份新世纪以来河南小麦产量统计报表,从2003年开始,河南小麦生产摆脱了前3年“两丰一歉”局面,在播种面积从7207万亩增加到8198.5万亩的同时,总产量也一年一个台阶从458.6亿斤上升到702.36亿斤、695.36亿斤,13年总产提高53%多。“可以说,这是历史的辉煌!”
“横向的,与全国比,2016年全国夏粮总产为2785.2亿斤,比上年减产32.42亿斤,减产幅度为1.2%。河南减产1%,略好于全国平均水平。”郭天财说。
粮食生产应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
“今年河南省小麦播种面积8198.5万亩,比上年增加60万亩,增幅为0.7%;减产的原因,主要是单产降低,平均亩产845.6斤,比上年减产1.7%。”郭天财说:“这更加让农业科技工作者感到任重道远!”
他说,同样是在河南,同样的自然灾害,豫中平原的长葛市董村金大地示范方,却取得了亩产1251.6斤、平均每亩增产258.4斤、增产率达26.02%的好成绩。“这说明农业的科研潜力还有很大,主要是从育种和耕作方面提高农作物的抗风险能力。”
为此,他建议今后的河南夏粮生产,要立足于抗灾夺丰收,在加快稳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选育推广的同时,围绕节水、节肥、减药、高效,降低生产成本,研究集成节本增效栽培技术。尤其要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豫南稻茬麦区大力发展优质弱筋小麦生产,以提高小麦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粮田建设,持续培肥地力,增强抗逆减灾能力,做到“藏粮于地”。
同时,要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和托管,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全面机械化和大型农业机械使用。大力发展小麦加工业,支持品牌化营销,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小麦生产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国家也要进一步加大对全国第一小麦生产大省的支持力度。
据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对40个县(市、区)小麦生产成本调查,今年平均每亩小麦种植成本为568.2元,依照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每公斤2.36元测算,每亩小麦的总产值为997.8元,比去年减少17.5元。扣除生产成本,每亩小麦收益429.6元,比上年减少18.7元,降幅4.2%。专家们表示,近年来农产品消费升级加快,面对粮食产量、进口数量、库存数量“三量齐增”新形势,粮食生产需要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在不断提升粮食产能的基础上,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河南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还向科技日报记者提出了提高农民保险意识、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等建议。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谷建全研究员说,破解之道在于实现粮食生产的转型升级,加快由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转变,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的粗放经营,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他还说,与一季粮食略减相比,粮食比较效益更需要关注,这是稳定种粮队伍进而提升粮食产能的关键。构成粮食安全三要素的“良田、良法、良人”中,最核心的是人。目前河南省12.3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7万个种粮大户,已成为农业生产的生力军。(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