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如何“去库存调结构”

14.01.2016  09:55

  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取得“十二连增”。丰收背后,粮食收储面临新矛盾,特别是粮价下行压力加大、主产区仓容缺口巨大、国内外粮价倒挂给粮食收储带来很大压力。对此,日前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国粮食流通会议也明确提出将以“五大理念”为指引,推进粮食流通体系领域改革。

当前,如何推进粮食“去库存调结构”,用新理念破解粮食流通领域新问题?记者进行了调研和采访。

1.攻坚时期:粮食面临“三高”困扰

数据: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16年,全球谷物产量、库存量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分别达25.3亿吨、6.4亿吨。国内粮食生产实现历史罕见的“十二连增”,近三年产量连续保持在12000亿斤以上,2015年达到12428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较高水平。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指出,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较好,但粮食高产量、高价格、高库存“三高”特征明显,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也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指出,当前粮食问题面临一个突出矛盾是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存在明显的偏差。因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的农村改革将聚焦于此,这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

“无论从我国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来看,还是从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来源来看,二者均表明我国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与改革的迫切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表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破解粮食供求阶段性、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期和攻坚期。从品种结构看,我国小麦供求基本平衡,玉米和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特别是一些低端品种销路不畅,大豆产需缺口继续扩大。同时,近两年低价大麦、高粱、木薯干等玉米替代品进口激增,2015年高达750亿斤,加上各种渠道进口的低价大米不断增加,使得国内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今年开始,国家将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但效果显现还需要一个过程,品种结构矛盾短期内难以有根本性改变。

“从市场价格看,当前国内粮食价格处于全球‘高地’,呈现产区与销区、原粮与成品粮、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三个倒挂’的局面。”任正晓指出,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国内市场已连续41个月呈现“稻强米弱”“麦强粉弱”状态。2015年底,小麦、大米、玉米三大谷物国内外价差每吨分别为771元、745元、790元。

近年来,我国启动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将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上述这些因素,与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和国内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矛盾交织叠加、相互影响,使得粮食供求形势和市场走势更加错综复杂。

2.产销衔接:破解粮食流通购销困境

场景:

冬季的杭州,大运河畔的浙江德清国家粮食储备库,6个高大平房粮仓已经封顶。科学储粮的最新科技成果太阳能瓦片、通风通气设施等正在安装,未来,这些新建粮库将满足新增国家储备粮的需求。“2016年3月前,浙江将新增仓容54亿斤,加强产销衔接,缓解粮食供求矛盾。”浙江省粮食局管理监督处处长胡淑平介绍说。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日益集中,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产区与销区的区域性矛盾越来越突出。

据浙江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俊介绍,作为全国第二大粮食销区,浙江省64%的粮食特别是大米需要依靠省外调入或进口。2013年,浙江省和杭州市政府提出将销区粮食仓储的库房向粮食主产区前移的战略目标,鼓励销区企业到产区建设粮食综合体,实现市场化运作。2015年2月,浙江省农发集团与黑龙江国资委共同出资组建黑龙江绿色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粮食“产加储运贸”产业链。

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福建等主销区纷纷走进主产区,建立产销合作基地,把产销区之间的单纯供需关系逐步发展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合作模式。

“为了解决库存压力,我们以优惠政策吸引主销区企业到省里开展粮食收储业务,将销区企业投资项目纳入省内仓储设施总体建设规划,享受国家对本省投资建仓的补助政策;外埠企业储粮项目建成后,凡符合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条件的,允许承担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吉林省粮食局总经济师鞠永平介绍说。

推动产销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十二五”时期全国各类粮食企业收购总量连创新高,2014年突破7000亿斤,2015年高达8465亿斤。2015年我国粮食跨省流通量达到3400亿斤,比“十一五”末增加400多亿斤。

专家表示,为缓解主产区仓容压力,促进粮食产销平衡,还要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

陈锡文指出,今年我国将推进粮食供给制度方面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

“价格要由市场来决定,价格不再承担补贴农民的功能,实现价格和补贴分离。这个基本思路大家都已经达成共识,但向前推进涉及的问题却非常复杂。”陈锡文说,总体来看,这一轮的改革至少要实现四个重要目标:一是必须遏制进口量增长的趋势,这并不是说拒绝进口,而是促进国内市场价格回归到市场需求的水平;二是不能增加新的库存;三是要搞活市场,实现多元化主体、多渠道流通;四是在改革过程中维护农民的合理收益。

3.调整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效益

探索:

在浙江富义仓米业加工厂的车间,阵阵机器轰鸣声中,稻米经过5道工序变为优质大米。“供给侧结构调整的要求表明,粮食也要优化结构,也要创立品牌。近年来,我们以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导向为指引,引导农民种植优良稻米品种,在黑龙江尚志建设了6万亩有机水稻种植基地,产品直供浙江市场,销路顺畅。未来两三年,基地规模将扩大到30万亩。”富义仓粮食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叶向阳对记者说。

当前,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促粮食生产和供给模式转变的理念已经成为新的追求。

“过去我们片面追求农业数量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合时宜,过度消耗土壤肥力和地下淡水资源、滥用化肥农药来追求增产的做法得不偿失,必须尽快改变。”李国祥说。

徐绍史指出,“十三五”时期,要处理好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与供求总量紧平衡、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粮食供给侧与需求侧、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四个关系,推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

在任正晓看来,破解粮食供求阶段性结构性难题,关键是要积极稳妥化解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对称矛盾;同时,还要防止调整过度导致个别品种供求失衡、价格大幅波动,建立健全促进粮食供求平衡的长效机制,增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任正晓表示,“十三五”时期将通过构建“五大体系”来促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打造运行规范、稳健管用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体系;二是打造链条完整、效益良好的粮食产业经济体系;三是打造运转高效、生态环保的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四是打造开放包容、互惠共赢的粮食流通产业国际合作体系;五是打造体现全面小康特征、惠及城乡居民的优质健康粮油产品供应体系。

“未来真正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李国祥指出,要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为指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以产业链思维促进资源整合,提升农业整体效率。(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