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决粮食价格倒挂问题应走差异化竞争道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今年我国夏粮实现“十二连丰”。去年,我国粮食生产量连续两年稳定在1万2千亿斤以上。粮食大丰收,按说应该让国内的粮食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不过,数据却显示,今年前7月进口粮食7256.8万吨,同比增加22.4%。也就是说,我国粮食呈现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现象。这种情况又为何会发生呢?
据农业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品种调剂和国际粮价较低是进口量攀升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我国进口的大头是国内短缺的大豆,主要满足食用植物油和蛋白饲料的需求增加。去年大豆进口7140万吨,同比增长12.7%。同时我国也进口了部分谷物品种,净进口1870多万吨,同比增长38%,其中主要是大麦和高粱,用于酿酒和饲料。
国内和国际的粮价差多少呢?目前,国内大宗农产品价格已全面高于国际市场,到今年上半年,大米、小麦、玉米等主粮价格均超过国际市场的50%,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完税价每吨大体比国内低1000元,导致粮棉油糖等进口不断增加,出现了“边进口、边积压”和“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和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定寰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经济之声:我们的粮食已经连续多年丰收,这样的成绩令人欣喜。不过从市场上来看,反而是国外进口的粮食价格更加便宜,而且数据显示,一些种类的粮食进口量增长比较快。所以就出现了“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现象。按说进口粮食涉及关税、运输等一系列成本,为什么现在出现了国内外粮价倒挂的现象?
李国祥:根本原因还是我国粮食的生产成本高于国外。同时,我们关税配额规定的品种相对较少,主要是针对小麦、大米和玉米,但是现在还没有达到关税配额的水平,所以关税水平也比较低,国外的低成本,再加上运费和低关税共同导致了国内外粮价倒挂的现象。
经济之声:长期来看,国内外倒挂现象必然不利于农业的发展。要尽快结束这种现象,提高国内农业的竞争力,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李国祥: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中国粮食的禀赋天生不足,成本就是比别人高。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所以我们肯定无法和别国,尤其是出口大国进行同质竞争。例如国外擅长生产转基因的农作物,我们就可以不生产转基因农作物,反而专注于高蛋白或者有机等特色农作物,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避开同质竞争。小农国家在最终的发展过程当中,由于对外开放的需要,农业依靠保护是行不通的,从根本上还是应该走差异化、异质化的竞争道路。
经济之声: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对于国内农业发展来说肯定不是好现象,这和我们农业的竞争力不强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从更加宏观的层面来分析,现阶段适当地扩大一些种类的农产品进口,对于下游的加工业来讲是否也可以起到积极的效果?
胡定寰:肯定能够起到积极的效果,因为如果进口农产品的价格有所降低,加工企业的成本也就会随之降低,市场就会因此而扩大。我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进口大麦的价格降低了,我们的啤酒生产企业就可以制作更多的啤酒,消费者就能够以更低的价格消费啤酒。
经济之声:目前,农业发展要求我们适度规模化经营,而且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趋势是一二三产联合发展,也就是说,粮食的竞争力,已经不仅是农业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其他各个产业。从各产业综合发展的角度来看,提高粮食的竞争力有没有什么新的方式?
胡定寰:最近一些专家提出了一些方案,但是这些方案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因为我们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并不是机械化能力差,也不是劳动力或农民的种植能力差,而是在土地所有方面面临着困难,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扩大我们的种植面积和规模。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而是小修小补,或进行差异化竞争也是于事无补的。第二,我们还有一个地租的问题,地租的价格高,农产品的价格肯定比国外贵,所以我们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无法改变我们在国际粮食市场中的地位。
经济之声:提升种田农户的素质是否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胡定寰:关键的问题是,在市场的机制下,高素质的人才更愿意去企业做事,因为企业挣的钱多,而种地挣的钱少,但是在美国、荷兰等地,有能力的人都去种地,因为他们种地挣的钱比企业多。所以我们要转变这一机制,鼓励优秀的人才来从事这一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