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改饲”试点推进遭遇“拦路虎”
农业部近期表示,将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粮改饲”试点范围。半月谈记者在多地采访调查发现,虽然部分地区“粮改饲”试点促进了当地种植结构的调整,但进一步推广尚有难题待解。
在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三家店村,村民王华文对改种青贮玉米后的收益比较满意。“我去年种植了6亩青贮玉米,每亩产量能达到8000斤,按照每斤0.2元的价格出售,一亩就能卖出1600元。如果种植普通玉米,我们这里的亩产一般在1200斤上下,按照每斤玉米0.8元计算,也只有960元。这样算下来,种植一亩青贮玉米比种植普通玉米能多收入600多元。”
朔州市2015年被确定为草牧业发展和“粮改饲”试点市,该市拿出50万亩耕地种植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变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为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作物三元结构。据山西省牧草工作站站长谢卓介绍,从去年5月春玉米播种季开始,畜牧部门、收储企业、农户签订收储订单合同,到9月兑现,整体收储效果良好。“去年玉米价格普遍下降,而全株青贮玉米成了难得的亮点。”
“粮改饲”带来的益处颇多。2015年宁夏选择吴忠市利通区、银川市贺兰县和中卫市沙坡头区开展“粮改饲”试点工作。宁夏农牧厅数据显示,当地肉牛场和肉羊场使用全株青贮玉米后,牛羊平均日增重量分别达到0.383千克和0.05千克。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是去年8月开展试点的,双城区草原监理站站长张洪宇告诉记者,除增收外,“粮改饲”还减少了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双赢。
试点推进面临“三难”
不过,“粮改饲”在推进过程中仍遭遇了一些难题。基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认识上的误区,部分养殖场因担心淀粉含量低而不使用青贮玉米,只收籽粒玉米。“粮改饲”推进还面临引导农民调产难、饲草收储难和企业资金周转难三大难题。一方面农民受传统种植观念影响,不愿意把土地调整出来种草,另一方面由于种粮有补贴,而种草后的比较效益不能马上体现,因此农民种草的积极性并不高。另外,由于饲草收贮有时限,但受劳动力和收割机械的影响,农民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收储完成,造成了极大浪费。第三难则是企业资金周转难。由于企业收购饲草、发展生产等需要大量资金,但目前银行对企业周转金贷款缺乏明确政策支持,企业运行困难较多。
同时,财政补贴不足制约了试点推广工作。按照“粮改饲”试点的部署,国家财政给予每个试点县平均每年1000万元的补助,实施周期是3年。谢卓表示:“1000万元的财政补贴明显不够。”
此外,目前部分试点地区发放补贴的效果也不好,未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宁夏畜牧工作站饲草调制科科长陈亮说,宁夏将3000万元试点项目资金平分给试点县区,但利通区是宁夏奶牛养殖核心区,青贮饲料收购、制作量大,补助金额平均到每吨青贮饲料只有21.86元,明显低于贺兰县的每吨43元和沙坡头区的60元至68元的补助数额。这就造成奶牛养殖产业越发达的县区,补贴起到的带动效果反而越小。宁夏平均每吨青贮饲料的收购、制作费用约550元,补助金额太低,很难从实质上起到引导效果。
护航“粮改饲”
受访人士认为,为更好推广“粮改饲”的试点,首先社会上应加大宣传和科普力度,消除民众的认识误区,让人们认识到饲草种植使用的种种好处。以青贮玉米为例,其单位面积产量高,而食用青贮玉米的牛羊还能产出优质的奶和肉。
另外,还要强化青贮饲料技术支撑,培育专业化生产市场主体。提高青贮饲料等品质,推进标准化种饲养畜,持续优化“粮改饲”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养殖企业+种植大户”“养殖企业+种植合作社”“养殖企业+自有种植基地”等多种种养结合模式。
更为关键的是,还要在精准扶持政策上发力。相关部门应按照试点县区本年度实际制作全株玉米青贮总量和统一的补助标准,确定下一年度的补助金额。“如可确定收购、制作每吨青贮饲料的补助统一为100元,对青贮饲料需求量大的试点地区,未来应相应增加补助总额,而一些牛羊存栏量少的县区则可以少拨付一些,避免搞‘一刀切’。”陈亮说。
基层工作人员建议在大力推广“粮改饲”的现阶段,可将进口大型青贮专用收获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促进机械化收割水平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