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政放权不能止于封存公章
张海英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赴天津考察调研。在总理的见证下,109枚公章被永久封存在一个长方形的箱子里,成为历史。(9月13日《新京报》)。
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办事大厅一下子封存了109枚公章,折射出当地政府简政放权的力度之大。显然,这些被封存的公章过去每一枚都束缚了很多人,折腾了很多人,也为之付出了高昂的行政成本和社会成本。如今这些公章被永久封存,而且是在总理见证下,有着更多特殊意义。
每一枚被封存的公章都代表着一种审批权力。这些公章被封存意味着相关权力被取消或者下放。虽然各地政府都围绕公章做减法,但坦率地说,很多地方改革的力度远远不及滨海新区,原因就在于,滨海新区成立了全国首个“行政审批局”,将分散在18个不同单位的216项审批职责归并为一局一章。
也就是说,过去18个部门大概掌握着216枚公章,如今是一颗公章管审批——用1枚审批专用章取代了原来的109枚审批公章。其他地方虽然减少了公章数量,但还没有到一颗公章管审批这个程度。从这个角度而言,总理见证封存公章,或许说明一颗公章管审批这一做法具有推广价值。
我们要意识到,尽管一年多来各级政府已经取消和下放了很多审批项目,但在一些地方仍存在审批长征。今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披露,辽宁锦州2014年一重点民生工程已经加盖133个公章,仍然没有完成审批工作,下一步审批还涉及7个单位办理12大项审批手续。可见,封存公章还需要更大的力度。
笔者以为,虽然封存公章是简政放权的具体体现,是必要之举,但简政放权也不能止于封存公章,这是因为,影响行政审批效率和成本的因素,不仅仅是公章,还有其他,比如,某些行政审批项目往往是领导说了算,即使封存了相关公章,但如果领导干预审批,或者控制审批环节,问题还是很多。
进而言之,封存公章只是简政放权的一部分,封存公章之后,如果领导的签字审批权没有同时取消,还是会影响行政审批的效率和成本;或者说,封存公章之后要警惕领导的签字审批权取代公章。要想完全把简政放权落到实处,既要封存公章,更要制约领导的权力,不能让某些领导乱作为影响简政放权的效果。
海新区在总理见证下封存公章,的确是一个历史性场景,意味着告别了公章时代,进入了转变政府职能的新时代。但是,封存公章之后还要防止其他因素干扰简政放权,不仅要警惕某些领导干扰简政放权,还要警惕某些公章被封存之后,换个马甲继续束缚老百姓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