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等主流经济媒体集中发表河北港口集团
《中国经济时报》等主流经济媒体集中发表河北港口集团
近日,《中国经济时报》、搜狐等主流媒体和商业网站集中发表了河北港口集团总经理李敏题为《京津冀:密切协同下的错位发展》的署名文章。现将7月2日《中国经济时报》四版发表的全文抄录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和推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京津冀三地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需要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下,三省市紧密协作,立足功能定位,密切互联互通,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实现差异化、互补性协同发展,加快实现综合物流体系的无缝衔接,打造沿海新区,实现港产城一体化发展,走出一条内涵式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真正成为继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圈之后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一、顶层设计:协同发展与差异化定位
1. 坚持协同发展总基调。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一定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大家一定要增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京津冀地区位于环渤海中心地带,面积21.6万平方公里,人口1.1亿。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约为6.65万亿元,以汽车、电子、机械、冶金钢铁等工业为主,是全国主要的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也是我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和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所在地。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但一直以来,京津冀多种产业同质化比较严重,缺乏有效协调。要实现该区域的协调发展,推动这一国家战略实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并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总基调,在功能定位、产业分工、物流交通上统筹布局、错位发展,在财政、投资、项目安排等方面统一规划、统一政策。
2. 明确“一带两中心”总布局。 京津冀三省市,京津居中心位置,河北如同环绕其外的一条绸带。在推进协同发展的进程中,应当立足现状、着眼未来,确立“一带两中心”的总布局。“一带”即河北绿色经济带。河北正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打造“一个基地三个区”,即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全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两中心”即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天津的北方经济中心。北京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应继续坚持和强化“四个中心”,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就要求把非首都职能的传统制造业等往河北、天津疏解。天津处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应当以基地和试验区为主,打造“一个基地三个区”,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示范区和改革开放先行区。
3. 确立差异化错位发展总思路。 在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上,京津冀协同发展主要是处理好河北与天津的关系,河北、天津关系的焦点在沿海,沿海的核心是园区,问题的关键是错位。目前,津冀沿海地区主要有天津滨海新区、沧州渤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新区三个大的沿海新城区。天津滨海新区已经形成了优势比较突出的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八大主导产业,具备了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群,是以外向型为主导的经济新区。沧州渤海新区重点发展化工和循环经济,初步形成了以石化PVC、TDI、己内酰胺为主体,拉动精细化工、煤化工和盐化工共同发展的循环体系。唐山曹妃甸新区于2012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将对接北京装备制造、化工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北京通向国内外的重要海上通道和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新基地。相对来讲,滨海新区发展比较成熟,渤海新区和曹妃甸新区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体系和规模,可塑性较强,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中担当的任务更加明确,也更加重要。三个新区所处不同发展阶段,具备接纳不同产业、实现错位发展的条件。
二、互联互通:综合物流体系的无缝衔接
1. 推进交通一体化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纽带是综合物流体系,重点是交通和物流链的一体化。按照国家规划,到 2020年,京津冀将实现“一环六放射二航五港”的交通一体化体系。届时,环京津地区各城市客运将形成1小时交通圈,货运形成12小时通达圈,同时建成全国第一大港口群。近期内,首要的是打通制约三省市交通畅通的 “断头路”,抓紧建设跨省市铁路、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打造区域物流中心和航运枢纽,推进陆港联运机制建设,形成陆海空交通衔接紧密通畅的网络,构筑与物流业发展配套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
2. 加快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 借鉴 “互联网+”的思维和运行模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有信息系统资源,开发建设统一、标准、安全、开放的物流信息平台和现货电子交易平台,积极引进条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等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实现电子商务与物流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加强专业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商情网络,建设海域船舶和陆路运输车辆自动识别系统,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构建物流商贸一体化系统,实现内陆物流业务与港口物流信息的无缝对接。
3. 推进口岸通行便利化进程。 完善岸线资源开发、港口建设、管理与保护的政策法规,创造良好的港航发展环境。在临港物流园区周边布局航运交易、金融、商务、信息、保险、代理等航运物流高端服务功能,吸引航运企业、物流企业、涉港服务机构和企业进驻。加快推进大通关体系建设,积极推动海关、国检、代理、报关公司、场站等部门实现“一站式”联合办公和“一条龙”服务,实现一地报关、全程通行、监管到位、无缝对接。
三、沿海新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
1. 牢固树立港产城互动共荣观念。 津冀沿海地区的滨海、渤海、曹妃甸新区,本质上都是以港口、产业带动发展起来的新城。在港产城三者当中,港口是龙头,延伸出以港口为依托的现代港口物流体系,是带动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引擎;产业是抓手,以工业、商贸、服务、运输等基本业态发展成为城市产业体系,是实现港口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是平台,以城市建设、管理、服务等为基础形成城市功能体系,是保障港口和产业持续发展的支撑。要把港产城三者真正联结起来,发挥港口作为城市核心战略资源的强大聚集、扩散和辐射效应,带动和促进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依托港口、发展产业、拉动城市,形成港产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以港聚产兴市、以产兴港强市、以市促港育产。
2. 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转型升级。 港口是重要的物流节点和临港产业集散地。发展沿海城市和产业,港口必须先行。要依托河北港口集团和天津港集团合资组建的津冀港口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以及河北港口集团控股组建的唐山港口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统筹、集约开发津冀地区港口资源,整合现有港口资源,加快建设大型化、专业化码头,拓展港口功能,提高码头和岸线利用率,推动港口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第三、四代港口转型,实现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协同发展。在保证国家北煤南运大通道安全畅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建设港口物流园区、无水港及物流通道,拓展服务经济腹地能力。
3. 大力发展临港产业。 依托现有传统产业,在港口周边地区开发临港物流园区或加工基地,通过港口的生产经营活动带动海运、仓储、集疏运等临港产业和修造船、贸易、钢铁、石化、电力等产业,以及包括港口金融、维修、代理等在内的衍生产业,吸引港口关联产业在港口城市集聚,引进一批优势明显、成长力强的产业项目落户,构建以港口企业为龙头、临港物流园区为基地的临港产业聚集带。着眼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立足港城定位,抓住京津产业转移契机,逐步形成城市产业体系,构成多元经济发展格局。
4.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河北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比较丰富,铁路、高速公路、计划修建的高铁将河北与京津紧密连接在一起,且已基本形成新能源、汽车、电气等优势产业,具备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但同时也面临着远远高于京津地区的环境治理和产业升级压力。必须大力发展产业园区,将园区与产业集聚发展规划相衔接,发展适合地方特点的支柱产业,建设港口物流及保税、仓储、加工园区,延伸集装箱堆存、货代等相关产业,形成前港后园模式,逐步形成以港区为龙头、周边城区为配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产业园区,减压过剩产能,实现绿色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