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可持续发展新的节点上

31.12.2015  10:27

中国环境报记者郭婧  

  2015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将被载入史册。

  这一年,全球召开了包括第三次发展筹资问题国际会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以及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在内的一系列重要会议,实现了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过渡,指明了下一个15年人类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方向。

  这一年,国际社会在绿色扶贫、资源能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同时也让人更加清楚地看到,未来15年我们仍将面临严峻挑战。

  “2015年后发展议程是一份高标准的任务单,也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书。”习总书记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说。如果要为2015年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选择一个关键词,那应该是——承诺。

  承诺扶贫。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并非部分国家、部分人的发展,而是所有国家、所有人的发展。当今世界的发展是不同步的,有人享受锦衣玉食,有人已经不愁温饱,有人依旧食不果腹。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17个总体目标中,排首位的就是“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穷”,这也正是可持续发展共同性原则的体现。

  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已经做出承诺,推动人类社会向共同发展迈进。在筹资会议成果文件《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议程》中,发达国家重申了将其国民生产总值的0.7%用于官方发展援助的承诺,包括将国民总收入的0.15%~0.2%作为对最不发达国家的官方发展援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承诺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

  发展经济并非必然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我们需要发展,更需要绿色的发展,“绿色扶贫”就是要证明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可以做到并行不悖。中非合作论坛期间,中国承诺今后3年将提供600亿美元支持非洲发展。援助并非仅限于资金,还要把“绿色扶贫”的理念和做法带到当地,帮助其开展环境友好型项目,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

  承诺减排。

  受气候变化影响,一些发展中小岛国因海平面上升若干年后也许将被淹没,一些沿海国家屡屡遭受台风、海啸等气象灾害的袭击。事实上,他们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非常小,却要承担这样严重的后果,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巴黎气候大会开幕前,超过160个国家提交了自主贡献文件(INDC),这些国家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的90%以上。其中,欧盟承诺到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至少40%,美国承诺到2025年较2005年减排26%~28%,中国承诺到2030年左右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这一份份有力的承诺为最终达成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巴黎协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无论是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两国重申《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还是奥朗德访华期间两国发表《中法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国家领导人的明确表态无疑将有力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在这一带动下,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和私有机构也纷纷表示将采取行动,切实应对气候变化。

  承诺合作。

  随着环境问题上升为全球性问题,随着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环境合作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越来越多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正积极参与到环境合作中来。开展国际环境合作,既是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经之路。

  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表示将推进“16+1”合作,国家层面的积极表态预示着中国与相关国家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贸易与投资、开展资源能源开发与节能环保等领域合作的美好明天。

  从全球范围来看,在跨境烟霾治理、跨境流域水环境治理等领域,欧盟、东盟、上合组织等的成员国开展了一系列双边或多边磋商;在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大气污染治理、海洋开发与保护等方面,全球也在加强各个层面的交流与合作。

  这一年,是我们见证承诺的一年。做出承诺需要勇气,兑现承诺则需要行动。我们看到,前方的路还很漫长,热带地区毁林面积仍在增加,濒危动植物物种数量仍在上升,还有很多大象和鲨鱼难逃被杀戮的命运,还有很多人无法获得清洁能源和洁净饮用水。我们必须尽快将承诺化为行动,因为,这事关70亿人及其子孙后代的生计,事关我们这个蓝色星球的未来。

  从MDG到SDG

  ——访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陈迎研究员

  中国环境报记者郭婧

  2015年是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经过各国政府两年多、13轮艰苦的谈判,终于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通过了2015年后发展议程。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的达成十分不易,而如何落实SDG成为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就落实SDG有关问题,本报采访了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室主任陈迎。

  可持续发展目标更广,标准更高

  据陈迎介绍,千年发展目标(MDG)包含八大重点领域和21个可操作的具体目标,重点关注减贫、卫生、医疗等人类基本需求,而SDG包括17个大项的总体目标和169个分项的具体目标,标准更高,覆盖面更广,指标之间的关联性更强,实施难度大大增加,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首先是监测方面。对于MDG,联合国制定了一套监测指标体系,包含60项指标;而对于SDG,联合国监测指标专家小组目前尚未出台具体的指标体系。以往联合国每年都会出一份MDG评估报告,评估哪些国家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好。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监测和评估机制,才使得MDG的落实取得很大成效。

  其次是目标的本土化问题。SDG是适用于全球各个国家的指导性目标,但是各国国情不同,需要结合本国具体国情和实际需求,制定国家层面实施SDG的国家战略并建立相关的政策体系。对于我国来说,当前要把SDG的落实与“十三五”规划结合起来。15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分步骤实施,目标不仅要细化,还要分阶段实施。

  此外,融资和部门协调也是需要关注的方面。融资是执行手段的核心问题,落实融资问题仍是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挑战。SDG涉及领域众多,各部门往往只了解自己的领域,这远远不够,需要建立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

  应积极促进构建全球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

  落实SDG,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不同,关注点不同,诉求也不同。发达国家更多地强调环境指标;发展中国家更关心MDG未完成的减贫任务,希望把未落实的减贫目标继续放到SDG中去,不要被弱化。发达国家强调均一性,普适性;发展中国家强调要有区别,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过去15年来,中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落实MDG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减贫方面的进展举世瞩目。”陈迎表示,“另一方面,中国当前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15年的发展累积了很多环境问题,未来15年挑战很大。原来的扶贫主要靠经济增长拉动,那时还没有明显的环境指标,而SDG中包含大量的环境指标。未来中国如何落实好SDG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详细的战略计划,这是当前我们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陈迎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加强这方面的组织协调,尽早研究制定落实SDG的具体行动计划。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除了国内要落实好SDG目标外,中国还要积极促进构建新型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伙伴关系。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目标,新型全球伙伴关系要体现合作共赢,中国将在实现2030年发展议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陈迎说。

    专家观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高世楫: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2010年开始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人口大国、资源消耗大国、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国。无论出于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为切实履行国际义务,中国在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一直都积极有为。

  2015年,中国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城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方面的发展能力稳步提升,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

  适应新常态

  实现经济可持续性

  2015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年,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实现了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新的发展动力正在形成,经济可持续性得到加强。

  2015年,中国经济继续融入全球化进程,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动力的同时,通过提供信贷、减免关税、豁免债务等措施,实质性地支持全球最不发达地区的发展。

  加大减贫力度

  增强社会可持续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加大社会领域改革发展,通过建立普惠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系统,改善和保障民生,确保社会可持续性。并特别注重扶贫工作,成为全球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目标的国家,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

  2015年全国扶贫工作会议提出,“十三五”期间实现全脱贫的目标。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高级别会议分享了中国精准扶贫战略经验,向发展中国家派遣医疗队伍,提供人道救援,培训专业人才,为其他国家改善民生和社会发展支付了巨额成本。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突破进展

  确保生态环境可持续性

  2015年,中国相继颁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纲领性文件和改革方案,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等一批减排、治污、保护环境的重大改革和政策,这些措施有力引领中国走向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也具体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的思想、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将推动我国迈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一贯主张,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使命,国际合作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倡导以平等和相互尊重为基础,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心态谋求共同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永续发展。

  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例。6月,中国向联合国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中国宣布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中美首脑会面重申《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巴黎气候大会习主席亲自出席并致辞。中国的积极推动,为促成《巴黎协定》的达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治理中的突出表现,是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和改进全球治理的体现,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大创新。从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不断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从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不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更敞开胸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快车”、共享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